第(2/3)頁 王宇一個看漏了折子的內容,可能回復到大明地方,對于百姓來說,時代的一粒灰塵真變成一座山了。 相比于大明的軍機處政務,五軍都督府日常事務對王宇很友好,平常是負責調任各家勛貴子弟,安排他們去大明兩京十八省巡查、駐守、輪換、探親。 一般沒有大戰的時候,不涉及各鎮總兵和副總兵的調任,不需要王宇這個中軍大都督的參合。 總兵和副總兵加起來才不到一百個人,王宇只要管好這些人調動,就能把大明軍權牢牢抓在手里。 現在大明一共十二個鎮,一百二十萬職業士兵,對于大明現在兩京十八省龐大疆域來說,十二鎮人馬還有兩鎮是水軍,確實不夠用了。 (現在大明比原本歷史上多出來的五個省,北方由草原三城由東向西延伸區域,設了三個軍管布政司,南方是多出來安南布政司、占城布政司) 王宇決定再增設五鎮人馬,主要還是分配在大明邊疆地區。 北方歸化城設歸化鎮,由于北方漢人少,所以是混編鎮,以騎兵為主。 甘肅一地本就有甘肅鎮,但最近東察合臺汗國亂糟糟的部族分裂越來越嚴重了,王宇覺得有機會可以去摸獎或者吸血,要是對方拉胯,干脆把伊犁河谷占了。 伊犁河谷可是塞上江南,養活百萬人口不成問題,唯一的缺點,就是離甘肅太遠了。 真的!順天到甘肅,基本等于伊犁到甘肅了,都是千里迢迢。 王宇在甘肅西寧設一鎮,主要是馴養更適合在東察合臺汗國生存的駱駝部隊,以后萬一大明衰弱了,伊犁割據就割據吧,以后有了中原文明基礎,收復也容易。 第三鎮,應天鎮,這次王宇沒有加強順天或者北直隸了,順天有京營鎮和興洲鎮,已經足夠了。 這次王宇在應天設了一鎮,一則拉攏朱元璋時期的勛貴,不要把這些勛貴真養廢了,二則為了后面改革政策在江南順利鋪開,增加軍力威懾。 第四鎮則是在滇省,廣南鎮主要是防備境內以及東吁和烏斯藏布政司的土司動亂。 第五鎮,南洋鎮,這次王宇在南洋舊港宣慰司正式設立一省,軍管的南洋布政司,為大明第十九省,士兵主要還是水軍陸戰隊,分駐在南洋各個水道要口,牢牢守護住大明南洋出入海口。 至于蘇門答剌、西洋國、爪洼國、湓亨國、白花國、三弗齊國、渤泥國的土著同不同意,王宇壓根不在乎這些還在石器時代的土著的意見。 要不是這些還沒開化的部落民難調教,南洋早就到處是大明軍屯的橡膠種植園了。 與阻止大明土地兼并相比,王宇軍改就容易多了,畢竟多出五個鎮,就多出了一批總兵之類的實職,勛貴各家子弟這么多,怎么會不支持呢? 不過大明要新建五個鎮,那就是五十萬人,先不說錢糧哪里來,人才是大問題。 因為大明土地兼并,成為流民的人沒有戶籍,王宇可找不到兵源。 所以王宇在改革和增設軍鎮之前,先添加了一條關于繼承權的《大明律》,凡是各家義子、義女,極其后代親屬,皆可均分大宗的遺產。 在大明的各種高門大戶的農奴和家生子,其實都是名義上的義子義女,所以王宇干脆使出一招推恩令“平民版”,讓他們主動釋放手下眾多的家丁和農奴。 不放是吧! 錦衣衛新進指揮使錢寧表現的機會來了,指使各地的“家生子”鬧著分家,然后錦衣衛在后邊推波助瀾,直接把妻妾成群、奴婢滿園的豪門大戶,拆成和眾多義子義女均分家產的十幾家小戶。 剩下的不用錦衣衛再插手,有了現成的例子,這些家生子或者農奴,各個去縣衙一告,自然有錦衣衛為他們撐腰,分了主家的財產,人人成了小富農。 一時間,這些在正統朝失去往日威風的錦衣衛,再次在大明令這些大戶聞風喪膽起來。 王宇知道錦衣衛特務統治有弊病,但真提莫的好用啊! 所以王宇讓手下力量有限的內衛,開始在順天的皇宮外收購房屋,開始建“官屬房”。 這些官屬房,大小形制,都按《大浩》來,免費提供給在順天的官員和家屬住,王宇還有給這些官員提供低價食堂,但...有內衛守門,定期給王宇匯報這些官員的異常情況。 比如:平常酉時就回家的官員,某天突然就子時回來了,那內衛就得去看看這位大人干了什么事。 又比如:某家大人見了某某人,收到了大批鄉下送來的土特產,內衛也可以記一記嘛! 現在王宇對土地兼并動手改革,雖然流于表面,但都是動了大明大多數鄉紳地主的利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