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好噠。” 兩人正在閑聊,丁濤從顯微鏡前抬起頭來,驚訝地看著陳誠。 “怎么了?”陳誠連忙問。 不會是在大豆苗的根莖切片上發現什么異常了吧? “老陳,你快來看,這事兒很神奇!” 聽丁濤說得這么神秘,陳誠連忙把腦袋湊到顯微鏡前。 在顯微鏡下,大豆幼苗的根莖外觀被看得清清楚楚,包括像鱗片一樣的表皮和偶爾一個圓圓的氣孔。 沒到一分鐘,陳誠就發現了丁濤沒說出來的“異常”——在另外的一個切片上,他發現了大豆苗根莖上的一些隆起的小包。 “這是什么?”陳誠皺了皺眉。 “我認為是根瘤,但不是很確定。因為按理說這么小的大豆幼苗,應該還不能與根瘤菌形成共生。”丁濤道。 陳誠抬起頭,想了想,道:“換電子顯微鏡再看看!” 丁濤馬上行動,將切片載玻片移動到電子顯微鏡下。 一般來說,觀察植物組織,光學顯微鏡就夠用了。 光學顯微鏡使用可見光作為光源,聚焦鏡使用光學學鏡片,光鏡一般最大能放大到2000x,常用于觀察樣品表面微細結構。 而電子顯微鏡則使用電磁透鏡,利用高能短波長電子束代替可見光。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則可高達數十萬倍,可觀察晶體結構、微細組織、化學組成、電子分布情況等。 現在他用上電子顯微鏡,就是要觀察剛才看到的根莖上的微小隆起到底是什么東西。 他們實驗室這臺電子顯微鏡是evo18系列,算得上是高端型號。 雖然舊了點,但當時也是趙峰咬著牙給陳誠配的。 丁濤打開防塵罩,開啟顯微鏡電源,同時打開了旁邊的顯示器。 高級電子顯微鏡都配有專門的顯示器以及操作器,只需要把樣品放入載物艙里,人可以在外面用操作器控制顯微鏡鏡頭的距離和方位。 十分方便。 隨著陳誠的細微操作,顯示器上的圖像逐漸清晰起來。 丁濤和唐強被圖像上的奇異現象吸引,長長地伸出腦袋。就連學渣王凱,也跟著圍攏了過來。 陳誠停下操作,讓圖像靜止在最清晰的位置。 “看,這明顯是一堆細胞聚集在一起的,從外形上來看,像是根瘤菌細胞。”陳誠指著圖像是的灰色細胞團,對幾人道。 丁濤也不用他吩咐,立馬在旁邊電腦上搜索出了根瘤菌細胞的圖片。 仔細一對比,果然細胞結構十分相似,陳誠幾乎可以確定那就是根瘤菌細胞。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