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幽州近況 天助我也-《三國梟傲天下》
第(1/3)頁
十二月末,寒風凜冽。
黃昏之際,趙梟及董卓離城不過百里,即將入京的消息已傳遍洛陽,各懷心思的幾方勢力聚于一堂、打著各自的謀算。
與此同時,一小伙人急沖沖的朝西門奔來,成功在閉城前趕了出去。
……
洛陽外五十里,天漸黑。
“趙將軍,營就扎在西郊校場吧,咱家先進城稟告一番,你且暫待消息。”
“好,趙大人慢走。”
看著趙延策馬率扈從離去,趙梟當即回頭朝道:“叔至,傳令下去。”
“大伙加把勁,全軍朝城西急行,天快黑了,早點扎營早休息。”
“是!”
陳到雙手抱拳,傳令去了。
隨趙梟之令傳遍全軍,軍士們紛紛小跑起來,朝洛陽城西奔去。
各朝各代皆有一鐵律,凡地方領將率兵來京,軍隊只能駐于城外、以防兵變。皇甫左軍雖隸屬中央軍,但換了統帥。
也得按此行事。
……
奮力奔走下,趙梟一軍終于趕在天黑之前,兵臨洛陽西郊校場。
校場破敗,雜草叢生。營盤布滿灰土、應是廢棄已久,無人打理。
這城郊校場按京都四面共有四座,乃百年前漢和帝劉肇下詔所建。那時,正值東漢國力最趨近巔峰的“永元之隆”。
劉肇有令,洛陽外四面都必須設有可容納五萬羽林軍的校場營地,給中央常備的二十萬羽林軍提供一個優良駐地。
而此刻羽林校場依在,可本該駐于其中的羽林軍卻一個也沒有。
那支誓死忠于大漢皇室的威武雄壯之師,早已在這百年內一次次宦官與外戚輪回當政中,湮滅消散、不復存在。
這寬大校場,也已淪為外將軍隊來京、臨時的駐扎營地。由此可見,這大漢的中央皇權,早已衰敗的不成樣子了。
趙梟見此,也有些感慨。
這就是任人唯親的下場啊!宦官太監,多半是內侍。外戚就是皇帝妻族,這兩股力量本該成為皇權的堅實擁護者…
卻變成大漢王朝的催命符。
將天子帝威震的支離破碎。
這能怪誰?怪宦官外戚嗎?其實真要怪的話,只能怪那位勤勉理政、使大漢國力直至巔峰的漢和帝劉肇。他早年被倚仗外戚的竇太后壓制,無法親政。
后聯合宦官鄭眾等人誅滅竇氏外戚,因鄭眾謙遜仁愛、是個難得的好太監,故得劉肇喜愛,常邀他談論國家大事。
這看似沒啥,卻開了宦官參政的先例!而人的野心,一旦開始滾動…
就再也無法停止。
劉肇勤勉理政,不代表后面的皇帝也會如此;鄭眾不貪錢權,不代表后面的宦官也能不貪。自此,便埋下了禍根。
自己絕不能重蹈這個覆轍!
想著,趙梟搖頭排空雜念。建立王朝這事還太遠,暫不需去考慮。
“扎營吧。還有,派出哨騎警戒,不能因為在京都附近而放松警惕。”
“是!”
隨趙梟令下,大片軍士在各部校尉的帶領下步入校場扎營。與此同時,百余哨騎離營而去,策馬在附近游戈警戒。
在軍中五百輔兵的忙碌下,不過短短一個時辰,軍營便已扎好。
雖校場很多設施已損壞,但大體還在,稍稍修繕一番就能湊合使用。
……
戌時,西郊軍營。
幾騎風塵仆仆的輕騎從遠處奔來,下馬后登時就朝營門極速沖來。
營內,中軍帥帳已燒起暖和的小火爐,在提供溫暖的同時,還散出了令人舒適的淺淡橘光。光不濃烈,卻很溫馨。
趙梟舒舒服服的靠在熊皮大座上,身上還蓋了張寬大虎皮,毛絨絨的。
足以抵御帳外偶爾掠進的寒風。
他身子骨還不夠硬,有些怕冷。
“仲康,爐子領到沒,可有刁難?”趙梟一邊看著手上趙二寄來的書信,一邊笑著朝許褚笑道:“來我這就是一家人。”
“不能讓下面兄弟挨凍。”
立于趙梟身前的許褚聞言,感激道:“未曾受到刁難,兵士都用上了。”
“劉輜重人很好。”
聽到這話,趙梟才想起劉備還擱在輜重營,得抽個時間去探望探望。自趙梟獨領一軍鎮壓豫州叛亂起來,皇甫大軍的輜重營自然無法再為其提供后勤。
他便自己建了個輜重營。
當時趙梟寫信給趙二,命劉備前來當輜重官,為此還去民間招募了五百壯丁為其打下手。不得不說,劉備是個人才…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渝中区|
米易县|
柘城县|
花莲市|
富顺县|
仁布县|
芮城县|
龙川县|
志丹县|
乌审旗|
临澧县|
古蔺县|
汶川县|
新平|
集安市|
舟山市|
秭归县|
巫山县|
潢川县|
白山市|
嫩江县|
阿尔山市|
山丹县|
蒲城县|
渝北区|
武宣县|
南乐县|
九寨沟县|
仪陇县|
广丰县|
富锦市|
保德县|
南丹县|
江陵县|
湾仔区|
长顺县|
忻州市|
徐水县|
株洲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