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中興之主-《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2/3)頁
仿佛這城西的羽林衛(wèi),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地方,竟是總能勞駕這些朝臣諸公們的關(guān)注。
這樣的做法,即便是沒有回過味來的人,其實大抵也曉得,這城西是個風水寶地了。
因而,便有不少的商戶開始臨時起意,開始想在城西附近做一些‘買賣’。
可買賣還沒做,很快他們便鎩羽而歸,因為……此時他們才察覺到,這買賣……早已輪不上他們了。
這城西的地,圍繞著那些營造的宅邸,早已絕大多數(shù)掌握在棲霞商行手中。
到了歲末,卻又有人來奏。
朝鮮國王,以及倭國國王皆以啟程,而大明的船隊,親自前往迎接,橫渡了汪洋之后,不日即將踏足中土。
這個消息傳出,其實并不意外。
朝鮮國王一向比較恭順,既然大明朝廷相召,他不敢不來。
而朝廷所冊封的倭王,則不同了。
明初的時候,倭寇便已開始在東南初見端倪,肆意劫掠和殺戮。
太祖高皇帝大怒,于是打算與倭王聯(lián)手,對倭寇采取前后夾抄的攻勢。
于是在洪武二年,太祖高皇帝派出使臣遠赴日本。
當時在位的倭王叫懷良,當明朝使臣到日本后,懷良竟然不承認明朝的地位,將七個使臣監(jiān)禁,隨后處死五人,只留下楊載和吳文華兩個使臣。
后來當?shù)弥竺饕呀?jīng)徹底地掃除了北元的殘余勢力,威震天下之后,這倭王便立馬派遣使臣送回被監(jiān)禁的明使,并且為了表示歉意,又歸還一些被倭寇掠奪走的明朝百姓。
但對于剿滅倭寇,他卻是表示不合作。
朱元章得知小小藩國竟然敢違逆上意,于是再派使臣面斥懷良,并威脅說大明軍隊枕戈待旦,隨時都能渡海討伐。
倭王不為所動,寫了一封呈表讓使臣帶回南京。
其原話是:臣居遠弱之倭……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常起滅絕之意。大明縱有精兵良將,而臣論文有孔孟,論武有孫吳,陛下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于倭國而言,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這番書信,其實連大明君臣們都看的有點懵逼。
這倭國抵御大明的武器,竟是文有孔孟之學(xué),武有孫子和吳起這樣的兵法。
只是這個時候,當國書傳回南京時,朱元章的氣,也早已消了,他對于征討遠在天邊的倭國沒有太大的興趣,最終還是選擇了懷柔,重新冊封了倭國國王,又將倭國列為了不征之國。
這倒不是因為嫌渡海作戰(zhàn)麻煩,而令太祖高皇生出疑慮。而是從太祖高皇帝生前的種種言行來看,在他看來,大明的心腹大患,永遠都在北方,其余無論是倭寇,亦或者西南邊陲的土司,永遠都是癬疥之患,哪怕即將駕崩時的遺詔之中,也再三重申這一點,教子孫們牢記,不可輕易靡費國力,而應(yīng)將精力放在北方異族的監(jiān)視和分化上。
當下的倭國國王,實則乃是足利義教。
當然,這種國王的說法,其實并不準確,這足利義教,真正算起身份,理應(yīng)是倭國室町幕府的第六代將軍而已。
可就是這將軍,卻是把持了倭國幾乎所有的大權(quán)。
而幕府將軍把持倭國之后,便壟斷了和大明的外交,自稱自己是倭國之主了。
而對大明而言,其實也懶得去理會這里頭有什么名堂,反正也不是自己家的,有個做主的就行,照例頒發(fā)倭王的金印即是。
這足利義教算起來,應(yīng)該是幕府的中興之主,他接替自己的兄長,成為征夷大將軍之后,立即開始嚴令其他諸大名不得私下與大明交往,壟斷貿(mào)易權(quán)力。
與此同時,不斷地強化幕府的權(quán)力,并且打擊僧侶!
短短十年之間,這室町幕府的權(quán)力就已達到了空前。
作為一個有見地的領(lǐng)導(dǎo)者,對于外頭所發(fā)生的變化,足利義教絕非是不知的。事實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海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那出入京都海域的大明商船,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樣式越來來新穎,早已引起了足利義教的警惕。
此番他渡海而來,目的既是要試大明的深淺,與此同時,便是想要親自探查一番大明的情況。
當然,大明朝廷相召,此時也不得不來。再者,這足利義教當然也深信,大明斷然不會斬殺來使,對他這位征夷大將軍采取什么措施。
此番,倭國的使節(jié)團,大概是因為這位大將軍親自前往,規(guī)模尤其的浩大。
他們登上的,乃是大明接應(yīng)他們的船隊。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台山市|
根河市|
五家渠市|
湾仔区|
盐亭县|
杨浦区|
海原县|
全南县|
托克托县|
和田市|
凤城市|
蒙山县|
阜平县|
凌源市|
威海市|
绥棱县|
衡南县|
平果县|
大邑县|
雷波县|
凤冈县|
中山市|
清新县|
赤壁市|
太康县|
临武县|
顺昌县|
临安市|
宁武县|
青川县|
泌阳县|
昔阳县|
石林|
武川县|
青海省|
阳曲县|
尚义县|
崇左市|
新干县|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