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胡廣說罷,心里便不禁蒼涼。 他發現自己不干凈了。 朱棣踱步踱得更急,他陷入了深思。 “楊公,楊公啊,你害死我了。” 胡廣一臉哀怨,一副少女失了貞潔的樣子。 此時,楊榮和胡廣,已回到了文淵閣。 楊榮端坐著,輕輕地呷了口茶,接著氣定神閑地看了一眼胡廣,才道:“怎么就成了害你呢?這是你自己說的呀,你自己附議我的話,嘴長在你自己的身上,現在好了,反來怪我。” 胡廣委屈地道:“你知道我這人,不敢欺君的。” 楊榮理直氣壯地道:“你不敢欺君,可是太平府所見所聞,也是你自己非要去看的,你自己看了,不敢欺君,說了真實的情況,卻又說是我害的你?” 胡廣: 好吧,他被干沉默了。 楊榮道:“你啊,以為別人在害你,可你知道不知道,這是在救你!” 數倍的稅賦,百姓更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良家子。 胡廣詫異道:“這” 楊榮道:“太平府的情況,你是親眼所見,如此巨大的改變,就如珍珠,即便蒙塵,可也有得見天日的一天。這么多的賦稅,能作假嗎?這么多百姓安居樂業,能夠視而不見嗎?一旦這些被發現,勢必就會鬧出天大的爭議。你想想看,到時多少人跳腳,這些跳腳的人,必定需要有人在朝中為他們說話,抨擊太平府,這個人……你猜會是誰呢?” 胡廣立即下意識地道:“總不會是我吧?” 楊榮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我觀朝中諸公,大多圓滑,他們的心眼,可以說是比這紫禁城里的窗戶眼還多,只有胡公老實,被人挑唆和吹捧幾句,便覺得自己應該肩負天下的使命,要仗義執言。” “可你有沒有想過,一旦你說出這些話,再被人慫恿,拿來當做是變成針對威國公的槍時,會是什么后果?他們吹捧你,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推崇你,其實只是想要借你之身,去發泄他們的不滿罷了。” 說到這里,他嘆了口氣道:“陛下的性情,你是知道的,這么多實打實的證據就在眼前,而你卻又在那胡言亂語,下頭無數的讀書人和士紳為你鼓噪,搖旗吶喊,陛下第一個想法是什么?是你胡廣沽名賣直,用心險惡!你有想過……這樣做的后果嗎?” 胡廣道:“我應該不會上這樣的當。” 楊榮笑了笑,沒應這話,只低頭喝茶。 胡廣嘆息道:“哎,真是奇怪,為何為何圣人之言,竟不如那張安世……” 楊榮道:“圣人說的是大道理,可這世上,用大道理去為人處事,去治理一方,這本身就可笑。若是大道理有用,這歷朝歷代,又何至千瘡百孔?何至這樣多慘絕人寰之事呢?” 良家子幾乎是任何一個王朝最為可怕的力量,如漢朝的六郡良家子,還有唐朝的府兵。 “胡公……難道我們途中所見,還少了嗎?見了那些百姓,突然能吃飽喝足,能有志向的活著,難道不該是幸事嗎?平日里,你總將齊家治國平天下放在嘴邊,怎么到了現在,卻又心怯了?怎么,你是葉公好龍?” “我……”胡廣一時詞窮,憋了好一會,他才嘆了口氣道:“我只是有時,腦子沒轉過彎來,我還需再思量思量。” 說這話的時候,他露出矛盾和痛苦之色。 楊榮卻嘆息道:“晚了,你現在已是國賊,和張安世一樣。當然,我楊榮也是!準備著,被士林痛罵吧。” 胡廣一聽,又不禁心里窒息,一時說不出話來。 “太公太公。” 李秀才又尋到了張太公。 張太公依舊氣定神閑。 不說漢朝的六郡良家子,便說這府兵,唐初的時候初置府兵皆于六戶中等以上,家有三丁者,選材力一人,免其身租庸調,郡守農隙教試閱。兵仗衣馱牛驢及糗糧旨蓄,六家共蓄,撫養訓導,有如子弟。 他施施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手上端著茶盞,輕輕吹著茶沫,卻并不急著喝茶。 聽到了李秀才的聲音,他顯然習以為常,臉上看不見一絲波瀾。 李秀才進來,便道:“太公,聽聞楊公和胡公入宮覲見了,只怕要奏報太平府的事。楊公這人不說,胡公此人,卻是……最看重讀書人的。他百忙之余,還曾親書過勸學文,教咱們讀書人好好讀書上進呢。聽聞胡公與張安世,一向在朝中勢同水火,這一下子,有好戲看了。” 張太公聽罷,露出微笑,道:“但凡有良心的人,見了那太平府的生靈涂炭,誰肯與張安世那樣的人為伍呢?” 李秀才便點頭符合道:“是極,是極,只怕要不了多久,就有好戲看了。” 張太公嗯了一聲,轉而就問道:“糧你·現在如何了啊?” 李秀才道:“今日跌了七十多文錢,學生來的時候,都沒有回漲呢,不過……學生覺得,可能是此前漲太快了,現在回跌一下。” 張太公捋須,頷首,雖是聽說跌了,有些遺憾,可是他并不憂心,畢竟……這糧你已經漲得太多了。 張太公笑道:“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古人之言,不欺我啊。” 李秀才心里想,道理是好的,可也不見太公你舍得賣糧啊! 也就說,府兵幾乎都是從家里有土地的子弟之中挑選,也只有這些人,才有較好的體力,并且有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志向。 李秀才雖心里這樣想,其實也是頗為妒忌,畢竟……他親眼見著這張太公已經掙了太多太多了。 前些日子,從錢莊借了不少錢,又加了不少的倉,此后又漲了許多日,可以說是躺著掙錢。 李秀才道:“太公所言甚是,學生受教。” 張太公頓了頓,又道:“棲霞還有什么消息嗎?” 李秀才認真地想了想,才道:“有……據說,有一群讀書人,要舉辦……舉辦什么豐收詩會,是祝禱上天能夠豐收,讓讀書人去那兒吟詩作賦,說是……那兒會備好茶點,而且這詩詞入一甲者,第一名就給三千兩銀子,第二名給一千兩,即便是第三,也有三百兩。其余優秀者,也都有十兩銀子的獎金。除此之外呢,所有入選優秀以及以上的詩詞,都要印刷成冊,制成詩集,好傳頌萬世。” “這獎勵倒是夠高的。”張太公笑道,倒是顯出了幾分興致。 當然,讀書人最看重的還是將自己的詩詞,制成典冊,這可是千秋揚名的機會。 張太公忍不住好奇地道:“是誰這樣大的手筆?” 李秀才便道:“說是一位進士,不過因為有官身,所以不便吐露名姓,現在大家也都在猜,議論紛紛的,有的說……可能是文淵閣的某公,也有的說,如此愛詩詞的或許是翰林院的劉學士……不過無論是誰,許多人都摩拳擦掌了,能籌辦這樣詩會的,必定是大人物,若是能入了他的法眼,將來……好指教一二,也不失好前程。” 好家伙,給錢……印書還給名,除此之外,還可能獲得廟堂中某位大人物的青睞。 這也是漢朝和唐朝兵力強盛,所向披靡的原因。 這真的是把讀書人們都給拿捏的死死的,這換誰能把持得住啊? 就是連張太公,也不免激動起來,忍不住道:“老夫也略通一些詩詞,如此盛會倒是也想去見識見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