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欒永尚明白了。 太空中散熱確實是個大問題,當初在真空環境的時候,依靠的大多都是輻射散熱。 如果處在封閉的空間中,散熱的難度就會更高。 王浩繼續道,“發電不一定要在封閉的空間,但如果是純粹的熱量就會讓物質溫度不斷上升。” “所以,我們對材料的溫度要求,最好是超過兩千度。” “這個數據才能保證溫度平衡。” 溫度平衡,也就是制造熱量和散熱達成一種平衡,導體以及其他物質的溫度就不會再上升。 這時,李國偉忽然開口道,“王院士,要求兩千度確實太高了。材料承載溫度是有上限的,新材料的熔點也只有1500攝氏度,如果是兩千度,肯定會融化成液體,溫度再高,其中的硫化物就會氣化。” “這種新型復合材料,要保證磁化特性,有些元素并不是一階,不可能保證每一種原材料都有高熔點……” “要求兩千度,就需要融化后的液體材料依舊擁有光轉電性能。” 李國偉是以平淡的口氣說出來的,他是就事論事的討論問題,但聽在其他人耳中就像是在質疑王浩。 欒永尚頓時不滿的瞪了他一眼。 孟爭也推了他一下。 王浩則是聽的滿臉欣喜,他收到了系統提示的靈感提升,頓時認真道,“李教授,你繼續說。” “啊?” 李國偉愣了一下。 他也意識到剛才的話不妥,還以為王浩會很不滿,結果卻讓自己繼續,他想了想還是硬著頭皮道,“我是這樣想的。” “想讓材料在液體的情況下,繼續維持光轉電的性能很容易,但要維持導電性能就太難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添加一種液態活躍金屬,比如,鋰元素。” “鋰元素的熔點很低,但它的外層電子非常活躍,就能讓材料在融化的狀態下,繼續保證電子高活躍性……” 等李國偉說完以后,王浩肯定的點頭,“有道理啊!李教授,你這個想法實在太好了。” 他確實非常高興。 李國偉的想法一下子讓靈感值提升了‘45點’,就能確定是正確的方向,他馬上召集其他人一起進行研究。 很快。 新的材料制造方案出臺。 他們在新材料方案中,添加了一階鋰元素化合物,還討論了添加鋰元素化合物的工序。 下一步就進入到實驗制造。 時間又過了三天,第二種新材料制造出來,馬上被運送到了湮滅力場實驗基地,讓王善慶團隊進行檢測。 這次的檢測和上次不同。 上一次檢測的材料是一種高熔點的固體,只需要加工成薄片,放置在場力中就能進行檢測。 現在的新材料中,有一種成分的熔點很低,加熱到過千攝氏度時,一部分就融化為液體,材料的性態就會變得很不穩定。 王善慶、張春利就想了一個方案,是利用抗高溫的透光管來承裝材料,然后再放置到場力中進行檢測,而抗高溫的透光管,可不是直接就能拿到的,需要等待合作工廠進行制造。 “王院士,那邊說最少要等一個星期。” 王善慶做了報告。 王浩很清楚不可能第一時間檢測,倒是沒有太在意,李國偉的想法讓他們找到了新方向。 有了新方向以后,靈感值就在不斷地提升。 這也讓新材料制造進入到高產階段,王浩召開了幾次研究會議,就制定了六種新材料制造方案。 現在就剩下等待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