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正文卷第五百六十三章粒子對撞項目?胡厚榮:這個學生不會是想讓我入土吧!s+難度,什么概念? 王浩也建立過幾個s+級別的研究任務,包括《楊米爾斯-方程》、《ns方程》、《質量點構造》等。 有的s+任務是可以完成的,有的則一直沒有完成。 比如,《楊米爾斯-方程》,一直到最后也沒有能完成,只是論證了一部分內容,并證明了楊-米爾斯方程是存在缺陷的。 研究進行到這里,還有進一步論證的可能,只是根本找不到方向了,除非是專門去研究量子物理,或者說粒子標準模型。 王浩對此不感興趣。 《數學基礎構造質量點》的研究也一樣,只是用數學基礎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還是沒有能全部完成。 《ns方程》的研究全部完成了。 這個研究是純粹的數學論證,相對就順利太多了,論證的每一個部分都是腳踏實地的完成。 現在的研究項目是《區域性強湮滅力釋放f射線》,研究的難度被判定為s+級別,就讓王浩有些摸不到頭腦了。 “如果只是進行實驗、設計,根本不可能有這么高的難度。” 這一點是明確的。 純粹的實驗裝置設計、改進,哪怕跨度像是七十年前的笨重計算機,發展成精密計算機,慢慢的設計發展也是能完成的。 s+任務,已經不是單純設計可以解決的了。 “應該是牽扯到實驗方向、理論以及數據基礎了。”王浩皺眉思考著,他們連理論基礎都沒有,實驗想找到方向就太難了。 …… 為了能讓研究有方向,王浩找來了研究組的人,和他們一起論證強湮滅力場釋放f射線的底層理論。 結果,一無所獲。 他很快知道了為什么沒有理論研究沒有進展。 保羅菲爾-瓊斯很明確的說道,“是因為基礎缺失。我們做了很多的理論論證,但并沒有明確的實驗證明。” “現在所有微觀的理論,都只是提供了一種解釋而已。” 王浩明白過來。 他們完成了很多湮滅物理方向的理論,包括湮滅粒子理論、時間理論、塑造高次質點方程、能量素數化理論等等。 這些理論看似得到了實驗證明,實際上,就只是對于宏觀實驗的理論解釋,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證明。 如果想要進行明確的證明,就必須要深入進行微觀上的實驗,比如,粒子對撞實驗,就可以進行粒子態的研究。 “如果能夠聯系粒子標準模型,研究粒子標準模型在強湮滅力場環境下、反重力環境下的運動狀態和變化,才能給理論的下一步研究,提出足夠的實驗和數據支持。” 保羅菲爾-瓊斯說的很明確。 王浩思考著說道,“或許應該建造個大型的粒子對撞機?或者是和高能所合作,他們的正負粒子對撞機也能提供一些實驗數據。” 保羅菲爾-瓊斯則道,“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進。我們要研究的是強湮滅力場環境下的粒子對撞,并對于檢測到的數據進行詳細分析。” “這會是個龐大的工程。” 王浩思考著點頭。 在研究組的人都離開以后,王浩就思考起粒子對撞機的問題。 在十幾年以前,有很多物理方面的學者支持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項目也進入到論證階段,就連建造選址都完成了,結果論證遲遲不通過,再加上需要非常高的經費,項目就被擱置了。 王浩必須承認,后續項目被擱置也有自己的原因。 當時,胡厚榮院士找他支持粒子對撞機項目,他給出的回復是‘不感興趣、不參與’,持有的是一個中立的態度。 作為國內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他的中立表態其實和反對也沒什么區別,因為類似大工程肯定會詢問他的意見,沒有他明確表態的支持,類似的大工程就沒有通過的可能。 這可以說是附帶影響了。 實際上,王浩并沒有想成立什么學派、團體,但圍繞他本人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學派,形成一個大型的學術團體。 他沒有去打壓任何人、任何機構,但他不經意的表態、決定,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王浩思考著還是搖了搖頭,他直接聯系了高能所的田桂林院士,讓他幫忙找一下胡厚榮,想咨詢一些粒子標準模型研究的問題。 “胡厚榮?一個月前,剛辦了退休。” 田桂林說道,“他離開首都回家鄉養老了,聽說被吉大聘用,估計以后就從事教育工作了。” “退休?胡院士?” 王浩有點不可思議,“胡院士,也就六十出頭吧?” 雖然六十多歲確實是退休的年紀,但是像是一些年老的學者,很少會選擇按時退休,他們的工作也不忙,大多數都是做學術研究、工程研究,再有就是學生,還會被機構繼續聘用。 田桂林道,“胡院士確實離開了,你找胡院士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