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庫博團隊沉浸于新成果的時候,新組建的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第一次正式對外發布公告。 公告內容,就是對于公司進行一個介紹,包括公司的構架、人員組成、各方持股、涉足領域等。 最后就和公司成立后,定下的目標有關了。 “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研發部的初步目標,就是以湮滅粒子技術為能源核心,研發、探索并制造航天技術和設備。” 這個公告發布出來以后,頓時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注意,也快速成為了國際輿論焦點。 之前航天飛船工業公司也有很多的報道,畢竟是1400億注冊資本的超大型公司,而且涉足的是航天領域。 國際媒體主流的觀點是,種花家成立了一個對標太空探索公司的企業,準備和阿邁瑞肯展開太空資源爭奪。 這是大部分人認可的結論。 太空資源爭奪,可不是什么科幻想象的東西。 過去幾十年時間里,各個強國一直都在進行太空資源爭奪,最開始太空資源爭奪圍繞‘作戰制權’展開。 作戰制權是指在一定的時空內,對某一維戰場空間使用的控制權。 隨著現代戰爭的作戰領域不斷向信息以及太空延伸,制權理論也在不斷演進與發展,強國爭奪作戰制權,重心就放在利用衛星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以及輔助武器系統精準的制導,等等。 太空探索公司發展起來以后,衛星軌道爭奪快速被重視起來。 太空探索公司為了部署‘星聯計劃’,向太空發射了幾萬顆低軌衛星,覆蓋了距地面幾百公里的大量軌道。 伴隨著人造衛星的數量越來越多,就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衛星的軌道會不會成為太空中非常重要的資源? 那幾乎是必然的。 一個新的衛星發射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是否會和其他的衛星軌道存在重疊。 如果軌道存在重疊,衛星就可能會發生碰撞,碰撞的結果不言而喻。 所以新的衛星就要有新的軌道,但太空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當兩臺衛星軌道處在同一高度范圍,就存在直接碰撞的可能性。 這主要是因為衛星軌道存在偏差。 比如,距離地面300公里的衛星,衛星既定的高度是三十萬五千米,但偏差就導致高度可能在三十萬四千米。 兩臺衛星都存在偏差,自然就存在不可控的風險。 這個不是從理論上說說的,國內的空間站就出現過三次軌道危機,有兩次都是阿邁瑞肯方面衛星驟然下降高度導致的。 當時空間站還啟用能源進行了緊急避險,才最大化降低了和其他衛星相撞的可能性。 伴隨著人造衛星的數量越來越多,太空中的衛星軌道資源自然會大大減少,若是未來有發射衛星的需求,卻發現既定高度已經有幾顆衛星。 到時候,怎么辦? 或許也只能找衛星所屬機構,去協商或購買衛星軌道了。 那必定會是一筆不菲的花銷! 現在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的公告,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有關公司傳言的主流觀點。 或者,可以理解為,主流觀點想的太簡單了! “以湮滅粒子技術為能源核心,研發航天技術設備?最關鍵的是湮滅粒子技術……” “所以說,湮滅粒子并不只是一項理論,而是已經被人類掌握的技術,研發團隊必定和王浩有關,他正是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的董事長。” “湮滅粒子,可是和反物質并列的理論,換句話說,他們等于是掌握了類似于反物質制造能源的技術!” “質量,直接轉化為能量,比核聚變釋放能量效率高130倍的技術!”” “以這種技術為能源核心,制造航天設備?應該說是制造大型航天飛船吧!人類到目前還不存在擁有自主能源的飛船……” “那將會是多么龐大的飛船?” 有媒體驚呼,“這已經不是進行太空資源爭奪了,而是要取得絕對的太空霸權!” “毫無疑問……” “能制造擁有自主能源的飛船,就一定會取得太空霸權,因為屆時能輕易的擊毀任何衛星!” …… 于此同時。 阿邁瑞肯的白房子里,一號決策人的團隊成員們,也在看著媒體的報道,報道消息都是圍繞‘湮滅粒子技術’、‘大型飛船’以及‘太空霸權’展開。 “從理論上來看,湮滅粒子技術比核聚變的效率要高的多,基本和反物質技術相當,同時,也是一項絕對的清潔能源技術。” “那是真正高效制造出無限能源的技術。” “航天飛船工業公司發布消息,稱他們掌握了湮滅粒子技術,如果消息是真的,他們的能源科技已經邁入新臺階,并把其他國家遠遠的甩在后面……順便說一句,其他國家連核聚變技術都沒有掌握,包括阿邁瑞肯也一樣。”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