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間理論?” “核聚變設計項目?” 會議室里的人完全想不通,兩個不相干的內容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現在能參會的都是最頂尖的學者,最低也是技術組的負責人,他們不只專注于自己的研究領域,也會對于學術的內容做了解。 比如,直接相關的湮滅物理。 國際物理界最大的話題就是時間理論,他們自然也會去了解時間理論具體是什么。 時間理論的實驗基礎,說的是極致反重力場和常規環境相比,存在時間流速的差異。 這種差異就造成了‘超前檢測’現象。 這個實驗所得到的數據,并不能夠直接證明時間理論,而王浩的研究中擴展了內容,并認為不同湮滅力場都會存在時間流速的差異。 好多人思考著也想不明白,為什么會和核聚變設計研究聯系在一起。 兩者唯一相同的是內部都制造了反重力場。 “難道制造方式是一致的?” 所有人頓時都看向了湯建軍。 湯建軍有點尷尬。 最近一段時間,他都專注于核聚變研究的工作,并沒有在意f射線實驗組的事務。 對于所謂的‘超前檢測’實驗,他也只是看了一下就不在意了。 現在想想,兩者確實存在直接關聯。 f射線發生設備和核聚變設計容器原理相同,都是依靠外層磁場擠壓以及內部高熱源來制造極致反重力場。 如果f射線發生設備存在超前檢測問題,那么制造出來的核聚變設備也肯定會存在,而且時間差異數值上只會更大,因為核聚變的反應強度要遠遠超過微型核反應堆。 唯一注意的是數值的大小。 湯建軍想了想,問向王浩,“我注意過超前檢測,只是零點零幾秒,似乎沒有什么影響吧?” “如果我們制造出了核聚變設備,數值會增大到多少?” 所有人又看上了王浩。 “很難說。”王浩回答了一句,隨后肯定道,“但是我認為會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 “為什么?” 王浩看向其他人,解釋道,“今天我們所說的時間理論,其實就是超前檢測的問題。” “以我們的裝置設計,內置微型核反應堆,內外的時間差在0.023秒左右。” “這個數量級還是很低的。” “但如果內置了核聚變反應,強度不是一個數量級,那么制造出來的反重力場強度也不是一個數量級。” 有個叫彭軍的研究員,頓時問道,“不都是極致反重力場嗎?” 王浩輕輕搖頭,“極致反重力場,指的是強度超過99%的反重力場,但極致和極致是不一樣的。” “比如,強度99.9%和99.99%。” “這是兩個數量級,大家應該明白吧?” 他說著繼續道,“我就簡單說一下,如果我們把百分比數值換成湮滅力場強度數值,前者就是0.001倍率,而后者是0.0001,相差十倍。” “如果是99.999%,相差就是100倍。” “從這個角度去想,你們還覺得只是零點零幾秒嗎?” 王浩重新坐了下來,繼續道,“今天我為什么忽然開會,其實也因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公布的實驗信息。” “他們的實驗檢測到的時間差是0.014秒左右,而我們是0.023,數值差距已經很明顯了。” “如果內置熱源強度增加100倍,時間差異可能是零點幾秒,甚至是超過一秒,這是不確定的。” “我個人認為,超過一秒的可能性很大。” “因為我們很可能制造出,10的負六次方數量級的反重力場……” 王浩仔細的講解后,所有人都明白過來。 0.023秒的差異確實很小,放在實驗或真實設備中根本就不必在意,但他們可能面對的是零點幾秒的差異,甚至是幾秒的差異。 這就必須要重視了! 等王浩說完了以后,其他人也馬上討論起來,“如果能提前幾秒做出檢測,對設備運轉來說,似乎是好消息?” “那也不一定,即便是提前檢測,但反映在外層的時間差異不會有那么大,時間差異只是內部運轉。” “內置微型核反應堆設備的檢測,肯定是在中心而不是邊緣,否則也不可能檢測到數值,但核聚變……當然不可能。” “確實,我們無法在核聚變的中心位置做檢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