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然后,他發現何毅對待工作異常熱情,還拉著他不斷說著下一步的研究。 顯然。 何毅受到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影響。 以前的時候,何毅工作也非常熱情,但絕不可能連續十幾個小時工作,而現在他全心投入到工作,似乎是希望能盡快做出什么成果.... 證明自己?或許吧。 諾貝爾物理學獎對于獲獎者來說是一種肯定。 但是,獎項同樣給到了何毅壓力,外界的輿論好多人都在討論,說何毅就是跟著王浩做研究,才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學術界.....更是如此了。 自古以來,文人相輕。 如果一個學者非常有能力并獲得了某個獎項,并不會受到太多的爭議,但若是某個學者憑借'運氣'獲得獎項,就肯定會讓其他學者產生很多的羨慕、嫉妒等心里了。 何毅,就是如此。 要說何毅多有能力,好多學者是不認可的。 相比頂尖的天才們來說,何毅原來的履歷太單薄了,也只是跟著王浩做湮滅力場實驗后,履歷才不斷豐厚起來。 他也是憑借湮滅力場實驗的貢獻,才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些就給何毅帶來了壓力。 王浩也想到一些原因,但他肯定不會去安慰何毅,否則不就等于是否定對方獲獎嗎? 「理所當然?!? 「老何啊,你不要想太多,管其他人說什么。你是做實驗研究,又不是理論?」 「諾貝爾獎,本來就有很多頒發給實驗物理學家!」 「這是我們一起的研究?!? 「最開始,如果沒有你和物理實驗室,我根本想不到去研究超導反重力現象!」 王浩的肯定還是很有效果的。 何毅仔細一想確實如此,也正是他們的實驗給了王浩靈感,也都聽從王浩的指揮做研究。 如果換做是著名的物理機構,著名的物理專家,當時的情況下,會聽王浩的指揮做實驗嗎? 不可能的! 當時,王浩也只是數學、計算機領域有成就而已。 湮滅力場實驗再想有大發現很難了。 除非是能再一次大幅度的提升湮滅力場強度,否則實驗想有大發現也只能靠運氣。 接下來的研究還是要圍繞著一階鐵和一階鋰展開,和材料檢測中心配合會更有多的發現,至于湮滅力場實驗那邊,關注一下設計改進以及下一步實驗情況就可以了。 王浩很快回到了西海大學,并召集了研究組成員。 保羅菲爾—瓊斯,丁志強,海倫,外加一個田桂林院士和兩個高能所的研究員廖振興和王志民。 田桂林院士是老熟人了。 當初王浩和高能所合作 研究科西超p問題,就和田桂林有過幾次接觸,而現在是田桂林帶隊參與湮滅力場實驗,要配合實驗組制造強磁場設備,他帶來兩個年輕的研究員,是高能所和梅森數實驗室的合作,讓他們進行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相當于是培養人才了。 未來一年時間里,廖振興和王志民就作為高能所的代表,會在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工作。 雖然廖振興和王志民是來'學習'的,但他們每一個都是高能物理的頂尖學者。 王浩要做全新的理論研究,也就干脆讓兩人一起過來,表現出幫助高能所'培養'人才的態度。 田桂林也正巧在西海大學,就干脆跟著一起過來了,他進了辦公室以后,還問了一句,「王院士,不打擾吧?」 「不打擾,請進?!? 王浩幫他介紹了其他人,隨后道,「我們現在是做理論研究,也沒什么保密性,現階段,只是希望找方向而已?!? 「那就好?!惯@下田桂林放心了。 上一次田桂林見到王浩還是在六年前,當時他還不到六十歲,而現在明顯是小老頭了,感嘆時光的同時,他也不由得感嘆起王浩.... 原來,他是院士,高能所專家。 當時王浩也非常的優秀,但成果都是在數學、計算機領域,結果就靠著驚人的數據分析能力,發現科西超子研究不可能發現CP問題,直接否定了他們正在做的研究。 自然。 田桂林對王浩的印象很難稱的上'好'。 這倒不是田桂林的人品有問題,換做是任何一個學者,手里的研究被直接否定結果,都會感覺非常郁悶。 現在..... 田桂林思考著搖搖頭,他已經上了年紀,再想什么根本沒意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