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亞格蘭—伯哈德—安德森是國際最有影響力的天文物理學家之一,在國際物理學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樣一個人物自然有很多頭銜,比如,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副院長、皇家科學院宇宙物理研究所主任。 去年諾貝爾獎委員會進行輪替選舉,亞格蘭的頭銜又增加了一個,他成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的主席。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的主席,亞格蘭自然要考慮到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問題,他在正式擔任委員會主席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物理學獎評選,有個很重要的候選人是繞不開的。 那就是王浩。 過去三年時間里,王浩每一年都被提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但最高的一次也只進入了五十人大名單。 在第一次進入候選大名單的時候,國際物理學界都在說,王浩肯定會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是后來獲得諾貝爾獎的是天文物理研究。 第二年、第三年,情況也都差不多,評選始終沒有給到湮滅理論、超導理論研究有關的內容。 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像是刻意繞開了王浩一樣。 對此,物理學界很多的學者都非常不滿,但最開始的時候,諾貝爾委員會給出的理由也很正當,他們認為湮滅理論還只是個理論,即便發現了一些現象,也不確定湮滅力真實存在。 這個理由還是很充分的,過往諾貝爾物理獎評選,很多研究都是有了很大影響力以后才會獲獎。 正因為如此,獎項會頒發給幾年、十幾年前的研究,而極少會頒發給剛完成的研究,因為剛剛完成的研究,即便得到再多的認可,也不確定百分百是正確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來說,研究的正確性是非常重要的。 后來的兩年也是如此。 伴隨著超導材料技術的發展以及公開的強湮滅力研究,國際物理學界對于王浩獲獎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不是每個學者都會受到'政—治'影響的,或者說,絕大部分頂尖學者,看待學術問題的時候,都不會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如果很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他們也不可能成為頂尖學者。 在絕大部分頂尖學者看來,學術獎項的評選絕不能摻雜政—治因素,在此基礎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理所當然頒發給王浩,其他的研究發現,不管是影響力、還是給理論、科技帶來的作用,都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亞格蘭也是這么認為的,可擔任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工作后,他知道獎項評選還是會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具體有多大影響,還要看評選執行力的問題,另外還要考慮其他的因素。 他聽到了很多有關諾貝爾物理學獎不能頒發給王浩的理由。 比如,王浩本人肯定不會來領獎,就是很尷尬的一件事情。 還有,如果把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湮滅理論研究或是超導基礎理論研究,王浩及其團隊就不可能單單拿到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針對一個人或一個團隊,可不止頒發一次,即便是同一領域的研究,只要成果影響力足夠大,也可能會頒發兩次甚至更多。 歷史上早就有先例了。 截止到目前,共有五位科學家獲得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按時間先后順序分別是居里夫人、萊納斯—卡爾—鮑林、約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卡爾—巴里—夏普萊斯。 其中阿邁瑞肯物理學獎約翰—巴丁,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依靠的分別是對半導體、晶體管效應的研究以及低溫超 導理論。 即便以現在的成果來說,王浩當然要遠遠強于約翰—巴丁,湮滅物理方向的探索,頒發十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也不為過。 如果把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頒發超導基礎理論或湮滅物理研究,今后幾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難道全部頒發給王浩及其團隊的學者? 到時候,諾貝爾物理學獎或許可以改名為'王浩物理獎'。「唉~~」 亞格蘭思考著長長嘆了口氣。這就是煩惱的地方。 亞格蘭甚至已經開始后悔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的工作了,諾貝爾獎委員會每三年都會輪換評選,所以他的工作時間只有三年。 如果三年時間把物理學獎全部頒發給王浩以及其團隊學者,亞格蘭都能想象自己卸任的時候,輿論上會怎么評價.....「看看,就是他,亞格蘭,負責三年委員會的工作,他什么也沒有做,就只是連續把獎項頒發給王浩。」 「這份工作是如此的輕松,換做我也一樣可以。」「我也可以.....」 「我家的克里斯都可以,只要我告訴他,他就會知道該怎么做,順便說一句,克里斯已經三歲了。」 「亞格蘭?那家伙就是王浩的代言人.....」」 亞格蘭深入想一下就夠頭疼了,他有點明白為什么上一屆委員會,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王浩。 那不止是政—治或者其他因素,還包含對個人的影響。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