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另一邊。 王浩迅速找到了何毅交代新實驗,因為湮滅力場的實驗基地里沒有變異鐵材料,就還特別找到汪輝教授預訂了一點。 那真的是一點點,就只有即時送到的0.3克。 這0.3克的變異鐵材料,送到湮滅力場實驗基地,就開始了新一輪實驗,第一次實驗就是讓變異鐵材料通過強湮滅力場,結果和預料的一樣,確實沒有產生磁化反應。 接下來就是大型實驗,制造強度最高的f射線,穿透了變異鐵材料,結果有些意外。 他們采用的方法是,在變異鐵材料旁邊放置極為輕薄的線狀鎳金屬,即便只是有微弱的磁化反應,磁場的作用下,線狀鎳金屬都會改變位置。 結果是有些意外的。 在f射線制造出的瞬間,就通過檢測設備注意到鎳金屬的變動,也就證明變異鐵材料產生了磁化反應。 何毅當即把消息告訴了王浩,王浩則感到有些驚訝,“所以說,推斷一部分是正確的,差別是,變異鐵元素的電子層還能繼續向內側跳轉?” “但是否會存在另一個跳轉的上限?產生兩個階段跳轉的變異鐵.....” “那需要多強的湮滅力場?” 實驗結果和海倫預計的一樣,變異鐵材料通過普通的強湮滅力場并沒有產生磁化反應,被高強度f射線照射,則是產生了微弱的磁化反應。 這就證明變異鐵材料的電子層,依舊可以朝著內圈跳轉。 簡單來理解就是,變異鐵元素不是'變異'的終點,也許還能夠進一步“擠壓',轉變成變異變異鐵元素',只不過暫時只能去設想了。 那種強度的湮滅力場,現有的技術根本是不可能制造出來的。 “哪怕再過幾年、幾十年,都不太可能.....” 王浩搖了搖頭,“也許它只存在于宇宙中某些極端的環境,比如黑洞,或者是距離反應星云的中間?” “總之,無法制造,即便能制造也非常危險!” “看來變異鐵元素,還有的研究啊,不止是超導特性,其他特性也都非常重要,其中可能蘊含著未發現的物理原理、宇宙的奧秘.....” 于此同時。 國內外有三家機構也在研究變異鐵元素。 在科技部門公開要售賣變異鐵材料后,馬上就加大了分離變異鐵材料的投入。 現在不止是材料檢測中心,還包括首都大學材料研究所、科學院物理所、航空材料院等多家大型材料機構,都有團隊在做變異鐵的分離,投入研究的團隊增多,變異鐵材料的制造速度自然加快了很多。 國內外已經有三家機構拿到了變異鐵材料,包括科學院旗下的金屬材料研究所、阿邁瑞肯阿貢國家實驗室,以及德國馬普學會的材料中心。 科學院金屬材料研究所中,負責變異鐵材料研究的是馬凱平院士,他的團隊還包括其他兩個研究員,分別是袁陽教授和沈會明教授,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金屬專家。 針對變異鐵材料的研究,他們也是斗志十足,希望能拿出最好的成果。 對比國際機構來說,他們的優勢非常大,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材料可供研究。 國際機構大多只有'一克”,而他們的材料都是上級提供,直接運送過來的就有近兩克。 如果后續有需求,還可以打報告做申請。..... 阿貢國家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是阿邁瑞肯能源部旗下的研究機構,也是非常著名的大型科研機構。 他們花費了一億美元買到了一克的變異鐵材料,也是第一個被交付材料的國際機構。 研究負責人克里斯托弗—約翰遜是國內外知名的金屬材料專家,他帶領的團隊還包括文森特—拉瓦洛、楊珍珍等優秀的研究員。 因為變異鐵材料非常的昂貴,僅僅一克的售價就高達一億美元,任何一個科研人員爭取到研究機會也很不容易,都會變得備受關注。 克里斯托弗—約翰遜自然清楚機會來之不易,但他卻非常的有信心,因為在金屬研究領域上,他的團隊水平是世界排名靠前的,有過很多的頂尖成果以及豐富的經驗。 針對變異鐵材料的研究,克里斯托弗—約翰遜迅速選定了一個主流方向—超導特性。 同時,手下的文森特—拉瓦洛認為,他們也要基于湮滅理論,和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合作研究。 文森特—拉瓦洛的理由非常充分,“變異鐵材料是強磁化反應的產物,我們需要強湮滅力場去驗證一些東西。” 雖然克里斯托弗—約翰遜看不上恩波利—庫博,認為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和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差距很大,但也不得不承認,文森特—拉瓦洛說的有一定道理,他就干脆找了幾個從事湮滅理論研究的學者參與到項目中,論證可能會帶來新發現的實驗方法。 “在湮滅力場的研究上,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是第一的,他們甚至制造出了一種全新的變異元素。” “但是在材料研究上,我們才是最頂尖的。” “很多機構、很多學者都關注我們的進展,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成果、有發現,而且必須是最大、最有意義的發現。”“大家一起努力!” “讓所有人看看我們的實力!”克里斯托弗—約翰遜激勵著團隊大聲說道。 ..... 馬普學會材料中心。 馬克斯—斯特拉曼正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的心情都和克里斯托弗—約翰遜很類似,認為必須要拿出成果。 變異鐵材料的研究被認為可以引導材料學取得革—命的發展,他們作為最頂尖的機構,自然要拿出最大的成果。 現在就是科研之爭。 變異鐵材料是一種全新的材料,里面蘊含著很多研究方向,有新發現就會是新成果。 馬克斯—斯特拉曼的想法和克里斯托弗—約翰遜也有不同,他在拿到材料之前,就已經決定和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合作進行研究,而不是去做所謂'主流”的超導特性研究。 原因也很簡單,材料數量是極為有限的。 種花家的超導材料研究中心,公開了鐵基超導材料臨界溫度上升的發現,但想要從事那種研究,首先就是'不在乎材料損耗,要么就找準一個方向,并確定是正確的。 那是很難做到的。 相比來說,以湮滅理論為基礎,發現一些其他的特性,就相對容易很多了,而且也可能會有新發現。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