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現在國際物理學公認,湮滅理論就是最前沿的方向。 其中強湮滅力的研究,可以說是前沿中的前沿,代表了物理學研究的未來。 理論物理學家們研究的就是物理學的前沿內容,所以很多的理論物理學家都投入到強湮滅力的理論研究中。 在強湮滅力方向上,海倫和陳蒙檬發表的論文,第一次提出了相關的概念,之后王浩也發表了研究論文,還召開了國際湮滅理論會議,公開了疊加力場邊緣效應的發現。 那就是強湮滅力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當有眾多頂尖學者投入到一項研究中時,學術上自然是百花齊放,好多強湮滅力有關的理論,甚至讓王浩都感到非常的驚訝。 這些都是在湮滅理論以及強湮滅力的理論、實驗發現的基礎上完成的理論。 有眾多學者參與,自然也會有許多的爭議出現。 有些學者研究湮滅理論基礎以及強湮滅力相關的研究成果,認為強湮滅力會出現在高密度星球、恒星中心或是黑洞中,有關疊加力場的研究則認為,只要疊加的強度足夠高,利用磁場對強湮滅力場的排斥作用,就能夠激發出特殊的強湮滅力場,或者引起一些其他的效應。 好多的理論方向出現,自然也會出現一些令人擔心的內容。 比如,斯坦福大學的艾爾-格雷德教授認為,無限制的疊加強湮滅力場,很可能會造成不可想象的災難。 “災難可能是來自于設備本身,任何物理事物都有兩面性,極度的增加湮滅力會發現不可預料的后果。” “比如,高壓縮場力作用于空氣或物質,可能會產生巨大的爆炸。” “現有的湮滅理論基礎認為,宇宙中可能存在很多強湮滅力場,強湮滅力場可能存在于星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黑洞之中。” “那么無限制的增大疊加力場,會不會制造出小型的黑洞?” “這是誰也無法保證的。” 艾爾-格雷德的觀點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現在國際上的學者都知道,增大疊加力場很可能會發現新的物理現象,至于發現什么物理現象,就沒有人敢肯定了。 那么會不會制造出黑洞呢? 誰也不敢保證。 強湮滅力還沒有完善的理論,也只是一些理論基礎而已。 當媒體對艾爾-格雷德的采訪做出報道以后,瓦爾-克羅寧正在進行的實驗研究,還引起了大量民眾的反對。 他們可不管什么艾爾-格雷德說的其他話,比如‘制造出黑洞只是個說法’、‘即便理論不完善,制造出黑洞的概率也非常小’等等。 他們認為有可能制造黑洞,就有可能制造出‘世界末日’。 阿邁瑞肯民眾的反對方式,自然就是集合起來進行各種抗議活動。 這也讓瓦爾-克羅寧的壓力更大了。….好在國際物理界并沒有給什么壓力,反到大量頂尖的學者,還期待他的實驗研究能夠有新發現。 針對疊加力場的實驗研究,國際物理學界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支持瓦爾-克羅寧。 一派是支持王浩。 相對瓦爾-克羅寧來說,支持王浩的學者更多一些,但更多的是中立派,也就是不發表任何意見。 這主要是因為瓦爾格羅寧是真正投入經費制造大型疊加力場設備,還準備制造出更高的磁場。 王浩則是什么也沒干,就只是發表態度,‘否定瓦爾-克羅寧的方向’。 瓦爾-克羅寧就沒心情考慮那么多了,因為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投入,研究對他來說就是孤注一擲的。 這可不是什么小的研究,只是一個疊加力場設備,制造花費就超過三億美元。 三億美元啊!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一年的經費才不到三十億美元,實驗室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包括三千多名合同制人員以及一萬兩千多的正式雇員。 瓦爾-克羅寧的實驗團隊,總人數加在一起都不超過兩百,制造一臺設備就花費兩億美元。 如果不是能源部直接撥款,他們肯定是無法直接進行實驗的。 在砸下了如此多的經費以后,若是實驗沒有任何的進展,后果肯定會是瓦爾-克羅寧來承受。 瓦爾-克羅寧面對的壓力可想而知,到現在他已經后悔接任這個職位了。 …… 西海。 反重力飛行器第二臺樣機正在制造中,王浩的工作倒是清閑了很多,他有時間就抽空到實驗基地轉一圈。 雖然樣機還在制造,但實驗基地還是非常忙碌的,一些運過來的部件都要進行調試。 比如,超導材料工業公司生產的特殊儲電線圈。 儲電線圈并不是直接就使用,針對每一個線圈都要進行先期測試,必須保證線圈的質量以及功率達到要求。 這些測試非常的頻繁而復雜。 王浩就參與了線圈的測試工作,但他主要還是看看數據,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就沒關系,一些測試發現的小問題,團隊其他人就可以解決了。 當正在觀看測試數據的時候,他就接到了一個電話,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打過來的,何毅在電話里興奮的說道,“王院士,有發現了!” “我們已經發現了您想看到的現象!” 王浩一聽就明白過來,他馬上就去了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 何毅已經等待多時了。 此時,他正站在實驗間里,指著反重力高壓氣態基礎裝置說道,“超導材料研究中心運過來一個新的混合氣體材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