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動力,怎么解決? 段清柏和劉明坤都不由用力扯了扯嘴角,即便研發目標聽起來最簡單,也必須要使用smes電池,也就是超導電池。 原因很簡單,也只有超導電池才能持續提供高功率供給。 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 王浩并沒有再繼續解釋,而是等待其他人來到會議室以后,就宣布會議正式開始。 會議開始。 王浩讓兩個團隊負責人分別介紹他們掌握的技術。 首先站起來的就是劉明坤,他認真說了起來,「我們已經擁有了可使用的儲能線圈技術,可以在人為控制下讓儲能線圈正常的充、放電。」 「這個技術我們已經經過了幾輪測試,也包括高功率輸送測試。」 「但暫時還只能人為控制,很多因素,包括監控、功率調節等,還不能做到自動化處理。」 簡單來說,他們掌握了電池核心的儲能線圈技術,但附帶的控制體系還沒有完成,更不用說制造供完整的超導電池了。 之后段清柏也站起來說起了掌握的技術,他主要說起了剛完成的測試。 等兩個研究組負責人說完技術以后,王浩就開口說了起來,「我知道,你們中有很多人,都在疑惑我們兩個組為什么要一起合作研究。」 「實際上,大家應該都知道,smes電池的研究,就是為了反重力飛行器準備的。」 這是事實。 但是,多數人并沒有把兩個研究組聯系在一起。 很多人都認為,smes電池研究組,主要攻關的就是smes儲電技術,而不是真要研制出超導電池,只是沒想到smes儲電技術很快就被完成,才正式開啟smes電池的研究。 另外,smes電池動力支持的反重力飛行,聽起來實在有些太過于科幻。 即便所有人都認為反重力技術代表著未來的航空核心技術,但畢竟是‘未來,,真要實現反重力技術的航空應用,要等好多相關的研究成熟以后才有可能。 現在談研發反重力飛行器還太早了點。 比如,smes電池還沒有研制出來,動力都沒有談什么飛行器? 王浩繼續說道,「我之所以決定把兩個研究組放在一起,最主要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了儲能線圈充、放電技術。」 「這就足夠了!」 「可能很多人會想,我們還不能制造出可使用的smes電池,可是,我們并不需要那樣做。」 王浩說著認真起來,「我們并不需要做出完善的smes電池,反重力飛行器也不需要完善的smes電池。」 他站起來走到了白板 前,畫了一個反重力裝置的簡略圖,隨后認真說道,「大家看看這張簡略圖,這就是反重力裝置,旁邊畫的一圈虛線,就是橫向反重力覆蓋的區域。」 「從這張圖上,你們能發現什么?」 會議室的人愣住了,他們不明白王浩要說什么。 梁靜葉思考著開口道,「除了中心位置以外,其他區域并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電池?」 「沒錯!」 王浩朝著梁靜葉比了個大拇指,「小梁說的很對,超導電池也是很重的,現在的技術來說,即便再縮減也達到幾噸,甚至可能超過十噸。」 「大部分重量都集中在儲能線圈上,冷卻液也會占據一部分。」 大量超導金屬材料,堆疊組成了幾個大型的線圈,當然是非常重的。 王浩繼續道,「所以我們不用考慮制造個完善的電池,再和反重力裝置連通在一起,而是要把電池嵌入到反重力裝置中。」 他說著用筆畫了一個圈。 「反重力裝置的超導材料中間是有空隙的,這一圈最大的空隙,超過一米距離,空間足以放置小型的儲能線圈。」 「那么我們就可以在第一圈范圍放滿儲能線圈,也能夠起到平衡作用。」 「另外,大家注意外圍的一圈,距離也超過半米。」 「我們可以把外圍空間,制造成冷卻箱體,就可以把高壓縮的液氮充入其中。」 「現在反重力所使用的材料,臨界溫度在100k左右,儲能線圈所使用材料臨界溫度不到150k。「 「發現了嗎?」 「我們完全可以把支持反重力場以及儲能線圈所使用的冷卻裝置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套體系。」 王浩開始仔細講解起來。 他所講解的是核心設計,主要在于反重力和超導電池,所使用的都是超導技術,只是使用的超導材料不一樣。 儲能線圈所使用的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比反重力技術所使用的材料高46k。 兩者在運行過程中都需要進行冷卻,那么就能夠共用一個冷卻系統。 首先讓冷卻液進入反重力體系,排出再進入儲能線圈體系,就可以把兩者有效的結合在一起。 當然,儲能線圈不能和反重力長期共一個體系,因為儲能線圈是要進行充電的。 但是儲能線圈釋放熱量的過程主要就在于放電過程,放電過程需要很多冷卻液持續流動供給,就可以單獨去做充電體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