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另外,就是疊加力場邊緣,有效果的部分太過于薄弱。 實驗組下一步研究計劃就是,制造更強的疊加力場,希望得到更多的數據。 雖然下一步研究還沒有開始,但王浩已經有了預感,覺得研究不會有太大收獲,最多就只是疊加力場邊緣,會讓通過的物質表現出更強的磁場特性。 僅此而已。 “想要有新的發現,只是增加疊加力場的強度肯定不行,必須要有新的設計……” “但是,要找到方向就必須有足夠多的數據支持。” 這里是‘數據’指的就是不同疊加力場強度,給材料帶來的磁性強度數值。 材料,不是一種材料。 疊加力場,也需要分強度去進行實驗。 兩者加在一起,就需要很多的實驗,考慮到制造不同強度反重力場,調整設備再實驗,都會消耗不菲的經費,再加上制造疊加力場的需求,想要得到大量相關數據,可以稱作是系統性的大工程。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就只是一個團隊而已,研究人員加在一起也只有幾十人。 國內還有另外兩個反重力團隊,就是科學院物理所的團隊,以及凝聚態物理研究中心組建的反重力實驗團隊。 兩個團隊都是全新的,也只有相關基礎技術,暫時只能做一些簡單的研究。 王浩思考著嘆了口氣,“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是要慢慢來……” 工作之余。 王浩也打開電腦瀏覽一下網絡信息,他打開了微薄發現了好多的留言。 因為每天收到很多的留言,他只會看那些關注人的消息。 有好幾個知名學者,都做出了同樣的提問,“王院士,我看了你發表在《自然》的論文,強湮滅力真的存在嗎?” “強湮滅力,到底該怎么理解?是超越三維的高維,還是宇宙可能存在的強空間擠壓?” “王院士,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黑洞,中子星等高密度星體,是否和強湮滅力有關?” “……” 王浩連續看了好幾個留言,發現都和強湮滅力有關。 他干脆發表了一則消息,“看到很多人問我‘強湮滅力’有關的問題。 這里,我聲明一下。 《強湮滅力》,是我的學生海倫-欣頓和陳蒙檬一起進行的研究,我只是給學生提供了方向。 另外,我確定強湮滅力存在?!稄婁螠缌Α氛撐闹?,所出現的‘粒子性態弱化’的解釋,我個人認為是真實的?!? 王浩發布了微博信息以后,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點擊和評論,關鍵字‘強湮滅力’,一時間都沖上了網絡熱搜榜單。 由此可見,他的個人影響力有多大了。 王浩并沒有特別去關注,他認真看起來郵箱內容,他每天收到很多的郵件。 其中有好多是高校、會議邀請,也有國內外學者發郵件過來詢問問題,還有的則是工作上的事情,等等。 王浩特別注意到,一封來自阿邁瑞肯佛羅里達州的郵件。 “林文基?華人吧?” 他仔細看了內容,頓時被驚住了。 林文基在郵件里面說,他的團隊研究反重力場時,發現金屬材料表面形成了微弱磁場。 郵件內容對于實驗內容說的很模糊,就只是強調說‘發現金屬表面的磁場反應’,并沒有說‘疊加力場’之類的關鍵詞。 如果換上一個人,肯定不明白林文基說的是什么,或者就干脆回郵件詳細詢問了。 王浩則是被驚住了。 雖然郵件上只是說起金屬表面的磁場反應問題,但和‘反重力場’聯系在一起,他馬上就知道林文基的團隊,也同樣發現了疊加力場邊緣效果。 王浩仔細想想,心情也稍稍平復下來。 疊加力場的研究并沒有多復雜,就只是把幾個力場疊加在一起而已。 只要有反重力實驗團隊往這方面去做研究,就肯定能有相關發現。 林文基團隊能有發現也是很正常的。 這時候,王浩反倒是想到了研究遇到的問題,他們需要大量相關的數據,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疊加力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