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國際物理學界發生了巨大的爭議。 如果換都是其他研究,絕大部分學者一定會支持王浩,因為王浩個人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帕森斯根本就不具可比性。 這就像是一個大學生和一個小學生做同一個數學題,即便不去看答桉,很多人也傾向于相信大學生是正確的。 但是王浩的研究結論確實很難被接受,因為他認為暗物質并不在湮滅理論的體系中。 牛津大學物理教授布魯克斯-帕克就分析說,“暗物質并不在湮滅理論的體系中,有兩種情況。” “一種就是暗物質不存在。” “另一種就是暗物質是高維的產物,不會受到湮滅力的影響。” “后面一種情況,符合弦理論的分析結論,但我相信王浩本人更傾向于暗物質不存在。” 這是顯而易見的。 湮滅理論和弦理論在基礎上存在沖突,王浩又怎么可能去相信弦理論對于暗物質的解析? 尤其…… 弦理論對暗物質的解析內容,聽起來實在太過于玄幻,所謂‘膜宇宙’的概念,放在理論物理界都很難獲得太多認可。 很多學者的普遍看法是,弦理論的解析就只是一種‘勉強能說通’的解釋,當有更好的解釋,以后他們更愿意相信新的解釋。 所以有不少人都更愿意相信帕森斯的研究。 帕森斯以湮滅理論為基礎,對于暗物質進行解析,甚至還關聯了希格斯場論,解答了一些之前無法解答的問題,相對更容易得到認可。 當然,也有不少學者更愿意相信王浩。 王浩的研究結論,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暗物質是不存在的,而暗物質不存在,也就能解釋為什么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暗物質相關的任何發現。 當然,由此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如何解釋天文學上,星系質量存在的巨大差異? …… 作為理論研究的當事人,來德利-帕森斯知道自己的研究和王浩產生了沖突,心里頓時非常的慌亂。 他可不像其他人想象的那樣非常確信自己的研究。 甚至說…… 帕森斯非常確信自己的研究是錯誤的,這種確信的可能性超過99%。 因為他的研究是編出來的…… 雖然他編的非常的嚴謹,不和現有的物理產生沖突,并且還使用了湮滅理論的構架,但編出來的就是編出來的,又怎么可能是爭取的呢?….直到發現很多人支持自己的研究內容,帕森斯才輕呼了一口氣,稍微找到了那么點自信。 “對啊!” “這是理論的研究,誰又能說錯誤的呢?” “只要不被短時間發現錯誤就可以了,王浩,也不一定完全正確,他竟然說暗物質不存在?” 帕森斯想著就更有信心了。 暗物質不存在? 這個結論當然會有很多人反對,因為有一些團隊一直都在為尋找暗物質而努力。 還有一些物理學家,則專門去研究暗物質的問題。 現在告訴他們暗物質不存在?他們當然不愿意相信了。 這些人肯定會更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會以此更加努力的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至于找得到找不到…… 那就和自己無關了! 帕森斯思考著也輕松下來,但心里還是有些緊張的,他感覺就像是欺騙了全世界,但只要沒有人能夠揭穿,他就是完成了一項頂級的理論物理研究。 另一邊。 王浩也沒有想到,發表個研究成果,竟然會和其他人產生直接沖突? 來德利-帕森斯? 好像是個很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吧?還以湮滅理論為基礎,解析過大爆炸問題…… “但是,他這次的研究是錯誤的。” 王浩非常肯定。 他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把握正確的方向,所做的每一項研究都可以肯定是正確的。 既然帕森斯和自己的研究有沖突,那么對方的研究一定是錯誤的。 王浩倒是沒有在意國際輿論,他一直和海倫以及陳蒙檬,一起做后續的研究,并且已經確定了主方向,甚至已經有了結論。 “如果暗物質不存在,為什么星系質量會存在巨大差異?” “因為,高強度湮滅力的影響。” “我認為,星系中會存在高強度的湮滅力,高強度的湮滅力,會弱化物質的外在性態表現。” “這就是你們接下來要做的工作。” 比如,一個星系質量是x,但是受到高強度湮滅力的影響,星系只表現出了x/10的物理性態,天文觀測光譜分析的手段,只能測定出x/10的質量,偏差就達到了90%,就直接少了90%的質量,被認為是存在不能被發現的暗物質。 王浩做了個大方向的總結,但他沒有繼續參與研究的想法,最多就是指導一下海倫和陳蒙檬。 因為已經找到了明確方向,甚至已經確定了結論,后續都是做純理論研究,以湮滅理論為基礎,架構高強度湮滅力對于粒子形態的影響,并以數學的手段來做出說明。 這個研究確實是非常高端的,但對于他個人來講,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而且要花費很長的時間。 所以他決定把研究交給海倫和陳蒙檬,讓她們一起抓住方向、研究出成果,碰到邁不過去的大問題,再針對性的指導一下。….這才是博士生導師的工作。 至于輿論上對于的爭議,王浩根本就沒有心上,帕森斯這種級別都根本不能稱之為對手,根本不用他親自下場去做什么。 海倫和陳蒙檬,都絕對不比帕森斯差。 王浩非常期待的說道,“這個研究,也足夠作為博士論文的主內容了。” 海倫和陳蒙檬很認真的點頭,滿是堅定的繼續研究。 王浩則是開始思考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何制造出高強度的湮滅力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