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任務二’已經停滯了很長時間。 任務能建立本身,就說明增大空間擠壓的現象是存在的。 王浩一直希望能夠找到增大空間擠壓的現象,因為這種現象肯定是非常震撼的發現,最差也會對于人類了解宇宙非常的重要,也許還能夠大大提升科學理論以及技術的發展。 所以王浩一直都希望能夠在反重力實驗中找到靈感。 當持續做反重力實驗都沒有任何發現以后,他還重點關注了粒子對撞實驗,不只是查看粒子對撞實驗的成果,還去分析研究實驗過程中的數據。 既然空間擠壓現象,也就是湮滅力增強的現象存在,正常來說,存在于粒子對撞實驗中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粒子對撞實驗就是微觀粒子的反應,其中肯定會包含很多的奧秘。 很可惜。 從中并沒有任何的收獲。 后來王浩就干脆選擇暫時放棄,不去做針對性的研究,保持一顆隨遇而安的心態。 現在就有了發現…… 天文學研究? 暗物質? 王浩甚至都沒有考慮過天文學,也沒有考慮過暗物質的問題,他一直都覺得暗物質、反物質,這些存在于理論中的內容,只需要基于湮滅理論去做論證就好了。 現在湮滅理論已經發展起來,很多理論物理方向的學者都會做湮滅理論的研究。 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國外,國內也是如此。 好多物理系的博士,只要從事理論研究,很大一部分都會去研究湮滅理論。 大量物理方向的學者參與到研究,也讓湮滅理論得到了巨大的發展。 正因為如此,每一個理論物理方向,都有不少人在研究。 暗物質,也是如此。 暗物質概念的提出,是在上個世紀30年代,當時加州理工大學的天文學家茨威基在研究星系團時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外圍星系相對于星系團中心的運動速度似乎太快了。 茨威基的同事史密斯用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望遠鏡收集了星系團中成員星系的速度。 利用引力理論,天文學家可以通過星系的運動速度推斷星系團的總質量,星系的運動速度越快,說明束縛它們的引力場越強大,也就意味著星系團的總質量越大。 茨威基通過星系速度推斷出星系團質量顯得太大了,要比星系的質量多出幾百倍。 茨威基很快將星系團中隱藏的物質命名為“暗物質”。 當時由于缺乏其它的獨立觀測證據,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暗物質的概念不時被人提起,卻又沒有人認真對待。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各種天文探測技術,也讓天文學有了更多的發現。 三十年后,阿邁瑞肯卡內基研究所的兩名研究員,一起研究一個漩渦星系,并詳細的調查了臨近星系的旋轉曲線。 他們所做的研究表明,臨近的漩渦星系中至少包含比可見物質多六倍的暗物質。 在這之后,好多天文學的研究都提到了暗物質的概念,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通過光譜探測分析得到的星系質量,和通過研究萬有引力導致的星球、星系運動軌跡,計算后所得出的數據存在巨大的偏差。 到現在,物理學界對于暗物質的定義為-- 暗物質是不可見的物質,并不是由分子原子所組成,而是另外一種不存在于標準模型中的基本粒子。 這種暗物質不會發光,但卻可以通過引力效應觀測到。 雖然學界已經存在對于暗物的定義,但實際上,所有的證據依舊只是天文學的分析手段,其他手段研究并沒有任何發現。 比如,人類所存在的太陽系。 如果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并且暗物質所占據的比例遠遠高于所能見到的物質,為什么太陽系中沒有發現暗物質呢? 另外,大量天文學領域的暗物質研究,都是基于對于其他星系的解析,針對銀河系本身的研究非常稀少少。 針對其他星系暗物質的解析,所依靠的檢測計算手段,都僅僅是天文望遠鏡畫面所進行的‘光譜分析’。 “如果這種光譜分析,來計算質量的手段,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呢?” 即便是在物理學界,這個問題依舊存在很大爭議。 王浩思考的還是決定仔細研究一下暗物質,他當然不會去研究暗物質的定義報道之類,而是去看一些理論基礎。 有關暗物質的理論基礎,相對完善的就只有以弦理論的宇宙觀所做出的解析。 王浩只看了基本的概念,研究了一下就直接放棄了。 弦理論的基本解釋,是基于“宇宙膜理論”做的研究,并認為暗物質之所以觀測不到,并不是因為構成它的粒子比較特殊,而是暗物質根本不存在于人類所存在的三維宇宙空間中。 弦理論認為,宇宙由十一個維度組成,并存在許多的‘膜’,人類所存在的三維宇宙,只是膜的其中一個,而暗物質存在于十維空間中的另一張膜上。 所以人類所在的宇宙的膜,就可以通過引力的方式,和另一張膜上的暗物質聯系在一起。 王浩甚至都沒有看底層數學邏輯,就直接做出了兩個字的定義-- “扯-蛋!” 這種多維宇宙的解釋,很難說是錯誤的,因為你無法嚴謹的證明錯誤,同樣的,也不可能證明是正確的。 所以類似的研究根本沒有意義。 那么基礎問題,暗物質是否存在呢? 王浩仔細思考起來,“如果暗物質不存在,天文學分析星系和宇宙,多出來的質量怎么解釋?” “難道是空間擠壓增強帶來的質量增加……” “這個解釋倒是說的通,前提是就必須定義,湮滅力增強時物質會被壓縮,甚至粒子會被壓縮。” “同時,被壓縮的物質性態產生的光譜效應會變弱……” 王浩思考著深吸了一口氣。 研究并不是想象,他可以這樣去想象,但絕不能這樣去做研究。 他需要思考湮滅力增強的情況下,會對于粒子、原子、分子結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但首先,還是要針對暗物質進行研究,因為所獲得的靈感值,就和‘暗物質’直接存在關聯。 “以湮滅理論為基礎,研究暗物質……” 王浩確定了方向。 在確定了研究方向以后,他直接找來了海倫和陳蒙檬,開口道,“你們不是說,想完成更好的博士論文?” “和我一起研究吧,我準備一湮滅理論為基礎研究暗物質。”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