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中包括鄭國鋒團隊的核心人員,他們來的也非常早,知道王浩在講解很重要的內容,就趕緊過來聽上兩耳朵。 王浩繼續道,「要根據分析出的數據集合,依次進行賦值。」 「從這個函數開始······」 「這是底層數學分析的問題,如果想要減小誤差,從這里要有一個計算取平均的過程。」 「取平均并不是單純針對數值,而是函數針對輸出的三個主體內容······」 王浩很認真的說了起來。 當發現聽的人越來越多以后,他干脆走到旁邊的白板上,開始認真的做數學講解。 因為講解的過程中牽扯到一些程序上的問題,他就干脆把電腦屏幕投在了熒幕上,并坐在位置上進行講解。 這一講就是兩個多小時。 當真正把兩個部分內容全部講解完成以后,一切就變得清晰起來。 王浩講的內容并沒有多么高深,他也沒有詳細的說起原理,只是告訴他們解決方法,但一些數學好的研究員還是明白過來。 他們都感覺很驚訝,講解完成以后還討論著,「我怎么就沒有想到這樣去做分析計算呢?」 「用這種方法,直白而清晰,近似解肯定更接近實解。」 「我之前好像想到了,但鄭教授確定的方向,我怎么敢質疑呢······」 「別吹牛了馬后炮。「哈哈~~」 「······」 王浩把兩個問題講解的很清楚,大家也都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并知道該怎么去解決。 然后他們都感覺似乎很容易。 可仔細的深入去想,就知道想的有些太簡單了,有些問題能夠想到才是關鍵,而有一部分算法修改的思路,他們是根本想都沒想過的。 這體現出了王浩對于偏微分方程相關數學 領域的深入理解和國際最頂尖的專業能力。 工作間的眾人,談著王浩講解的內容,也感到非常的驚訝。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結果被王浩兩個小時就解決了。 只能說······ 「數學是真正屬于天才的領域!」鄭國峰帶著感慨說道。 其他人也深有同感的點頭。 工作間里的眾人在休息了一會兒以后,馬上就進入了工作狀態,他們需要對于代碼進行修改。 王浩也準備離開了。 他只是過來觀看一個實驗,順帶幫忙解決一個小問題,但是說起要離開的時候,鄭國峰不斷的挽留,「王院士,你可要多待幾天,我們還沒招待你呢!」 「你才待了一天就離開,顯得我們招待不周。」 趙興利也來了。 當知道王浩幫忙解決了問題,研究組找到了修改方向以后,也馬上勸了起來。 這種理由對王浩來說當然沒有任何意義。 后來鄭國峰干脆實話實說,「我們修改代碼要兩天時間,等代碼錄入到機器里,就可以進行新一輪的實驗,王浩院士能不能等實驗以后再離開?」 「對啊!」 趙興利馬上道,「如果再碰到問題,有王院士你在旁邊,我們也放心······」 說白了,是怕出現其他問題。 復雜的數學、復雜的算法上,誰也不敢說沒有問題有一個最頂級的專家在旁邊,碰到了問題也不用擔心了。 王浩想了想,還是決定留下來,畢竟牽扯到導彈問題,對于國家來說還是很重大的。 他在基地里等了三天。 一直到第三天的時候,新的代碼錄入到新設備中,一切就已經準備就緒。 相關人員快速完成了實驗準備。 這一次王浩還是在原來的地方觀看實驗,但他察覺到了實驗的危險性,還是往后站了很遠,想著有危險就趕緊進防空洞。 很快。 指揮員宣布實驗開始,新的實驗用中程導彈發射,十幾分鐘后啟動了防空導彈進行攔截。 王浩再次看到了反攔截成功的導彈。 導彈透過了云層,以弧線軌跡朝著靶場而去,只看方向就知道,并沒有像上次一樣失敗。 在遠處一個響聲之后,實驗結束了。 工作人員馬上過去查看打擊點,并測算一系列的數據,最重要的數據也很快上報上來,「打擊點偏離目標十七米!」 「呼~~~」 所有人一起歡呼起來。 這個數據相當好了,因為實驗使用的是技術很差的空殼導彈,導彈也是二十多年前制造出來的。 二十多年前,國內的導彈技術遠遠趕不上現在,普通中程導彈精度很低,偏差一般都超過二十米。 現在實驗中,導彈的偏差只有十七米,甚至可以說是,變軌并沒有影響到導彈的精度,簡直是有些不可想象的。 王浩則是道,「這個數據應該是幾率問題,我分析了你們的主核心算法,變軌肯定會對于精度產生影響,影響大小和變軌高度、雷達精度等都有關系。」 其他人也點了點頭。 能影響到導彈精度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可不只是變軌問題,其他還包括雷達系統、計算機系統,甚至導彈的整體質量,都可以直接對精度造成影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