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汪承林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從王浩嘴里說出來,給他的感覺就怪怪的。 他扯了扯嘴角,還是忍不住質疑的問道,“王教授,你們的研究,是經歷了很多年的沉淀?” “我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王浩滿臉坦然,“路要一步步的走,我們就是在慢慢的往前走。” …… 基礎科學中心的項目評審工作結束,王浩也就和超導辦公室,直接談起了研究后續的經費問題。 幾個月時間,他們耗費了六千多萬資金,但成果也是非常突出的。 在交流重力場相關的兩項成果上,已經可以讓人說不出話了,也得到了244工廠的肯定,對方準備和物理實驗室合并項目。 科學基金會這邊肯定會撥款的。 這一次的評審會也等于擠掉了‘經費’競爭對手,而在超導機制方向的研究上,科學基金會也理應繼續提供后續的經費,所以雙方談的還是經費數額的問題。 最終經費確定在五千五百萬上,可以說是超導辦公室能拿出的極限了。 等經費的問題談好以后,吳暉都開始和王浩訴苦了,“王教授啊,給了你們這筆經費,我們接下來可是要過苦日子了。” 超導辦公室賬面上能動用的經費就只有一個億,直接劃掉了五千多萬給物理實驗室,后續只能等待基金會明年的經費分配了。 他們手里負責的項目很多,可不只是物理實驗室和基礎科學中心。 單單一個科學院超導實驗室就有好幾個大項目,還有其他大、中、小型實驗室,五千萬聽起來很多,但對于超導辦公室來說,只能維持后續的運營而已,再有其他項申請審批,也只能拖到明年了。 國內的科研經費就是這樣的,因為是統籌進行資金的分配,某個項目多拿一些,其他項目就要少拿一些。 當然,那就是超導辦公室的事情了。 王浩可不會去考慮這么多,他只是負責自己的項目,自然要為項目多爭取經費。 首都之行,拿到了一億多的經費,回去以后,和244工廠方面合并項目,等于是擴大資金的同時,也擴大了研究規模。 他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也對于實驗后續有了期待。 王浩沒有直接離開,而是在首都多待了兩天,就讓何毅先買票回去了。 兩天后,他去參加了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項目論證會。 這是最后一個目的地。 王浩是新的論證會召開臨時邀請加入的。 相關項目討論已經超過三年,中途舉辦過六場大型論證會,每一次都能吸引各個領域的學者加入,但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結果。 王浩就是帶著好奇參與進來的,他進了會場和見到的人寒暄幾句,隨后就找了個位置坐下來聽。 這種論證會就是項目牽頭人對于項目做一個介紹,隨后其他相關人員分別做報告,最后在一起討論分析。 即便到了討論分析階段,也很難得出什么結果。 他們需要論證一個可行性方案,考慮的方面包括技術、設計、建造成本、參與建造的公司、時長、后續維護成本等等。 很多方面都要進行論證。 只有能拿出一個完善的可行性方案,上級才可能會考慮撥款支持項目。 這主要是因為項目需要的資金是海量的,磁懸浮列車的成本已經很高,高溫超導磁懸浮就更是提升了一個檔次。 即便只建立十公里的軌道,項目花費可能也會達到幾百億。 這個項目是由科學院院士廖光遠、杜偉牽頭的,他們對于項目做一個簡單的介紹,隨后也說起了建造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的意義,包括對磁懸浮列車的升級,高溫超導技術的應用,也能帶動相關領域的研發,還說了一些諸如‘讓世界看看國內的技術實力’之類的官話。 之后好幾個學者上臺,做各自領域的報告演講。 王浩一直跟著聽,后來發現論證會也沒什么意思,就是一大堆學者討論怎么實施項目,可實際上,因為技術還不成熟,耗費資金規模太大,短時間不太可能通過。 等上午的報告結束,他就準備離開了。 廖光遠注意到了王浩,特別走過和他說話,也問到說,“王教授,你對這個項目怎么看?”他希望能獲得王浩的支持。 王浩是最頂級的數學專家,在高層眼里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項目能夠得到王浩的支持,獲得批準的可能性都會大大增加。 王浩猶豫了一下,還是說道,“廖院士,我覺得短時間內,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沒有實施建造的意義。” “為什么?”廖光遠皺住了眉頭。 旁邊其他人也看過來。 王浩道,“耗資規模太大、運營費用非常高,肯定會持續虧損,等等。” 他一口氣說完,隨后道,“我相信耗資、維護等方面,其他人肯定是說過了,那么我就再說一個理由。” “技術!”王浩說的非常肯定。 廖光遠馬上道,“我們已經制造出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 王浩搖了搖頭,他從褲兜里拿出了手機,展示給其他人看,“大家都知道手機。十年前、二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現在的手機。大屏幕、手指操作,各種功能就不用說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