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浩笑道,“過獎了?!? 向乾生的表情有些頹廢,他輸的可不只是一個研究,輸的是人生后續的前途。 作為科學院超導實驗室的一員,他拿到了實驗室給予的支持,過千萬的經費,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那不是科學基金會的撥款,而是超導實驗室的經費。 但是帶領團隊做研究,最終卻沒有能達到預期,等于一切都做了無用功,后續再想帶領團隊做大項目,幾乎就是不可能了。 任何做實驗室性研究的人員,都不可能脫離實驗室的支持,像是國家級的大項目,也只有最頂級的科研機構才能申請到。 向乾生思考著,再看向王浩不由搖搖頭。 那只是針對普通人來說,像是王浩這種超級天才,完全不需要借助大實驗室的平臺。 而自己,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 會議正式開始。 前來參會的有三十人左右,一半都是科學基金會的人員。 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來了個七個人,是人數第二多的,其他還有科學院超導實驗室、物理實驗室的人,剩下則有幾個零散被邀請的超導領域的權威人士。 會議是分派別就坐的。 基礎科學中心的人都坐在一起。 汪承林和江建緊挨著,他們正小聲說著,“江建啊,那天你說的很好,我們基礎科學中心就是光明正大的來比一比。” “主次項目要分清楚,我們的方向更好,自然就是主項目。” 汪承林道,“在超導機制的研究上,他們確實是新的方向,但卻受到保密限制。不能做交流重力的研究,主方向只能是對比研究超導機制,和我們是一樣的?!? “我們的研究更專業?!? “這方面來說,讓他們配合實驗,對我們來說是有增益的。” 汪承林插手交流重力研究,也是思考了很多的,他們是做超導的機制研究,詳細來說就是研究超導狀態的量子態分布特性。 這是屬于‘凝態物理’研究。 這個方向的研究需要通過不斷的實驗,來制備具有原子級平整界面的高質量約瑟夫森結。 如果有交流重力實驗,能夠輔助提供數據做參考,對于構造量子態波函數分布研究,也許會非常有價值。 兩人說著的時候,會議正式開始了。 首先還是超導辦公室的吳暉院士,他做出有關交流重力的研究闡述,說明了交流重力實驗,說明了后續的對比實驗,同時,也大大贊嘆了物理實驗室的工作。 接下來就是超導實驗室的其他教授,站出來對于前一段時間的討論進行總結,說出了一系列的想法和方向。 然后,關鍵點來了。 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超導機制研究機構,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以及科學院超導實驗室,分別說明研發的主方向以及近一段時間的進展。 科學院超導實驗室的項目,已經進行了有十幾年了,只簡單說一下最近的成果進展。 首都大學基礎科學中心的項目是全新的,他們的成果卻非常顯著。 比如說,制備出了超薄的具有原子級平整界面的高質量約瑟夫森結,對于超導層的相對轉角進行了精準的控制。 同時,也以此做出一些推論。 江建作報告說道,“我們認為d波配對理論并不適用鉍鍶鈣銅氧高溫超導體系……” “我們將會把現有的研究,推廣到其它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系,來研究d波配對理論的適用性。” “我們正在瞄準原子極限下兩個單層銅氧化物超導間的約瑟夫森耦合……” “……” 江建的報告做了差點二十分鐘,一直都在講很專業的內容,包括他們的研發方向、進展、推論,甚至是即將進行的研究。 雖然講解的內容很專業,但在場都是超導領域的專家,都能明白他們的研究進展很大,主方向的研究,確實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這就像是構造粒子標準模型,一點點的添加內容進去,早晚都會有成型的那一天。 只不過,具體進展速度也很難說,類似的研究是有物理極限的。 現在有進展,不代表未來有進展,也不代表積累到一點程度,就能夠實現理論突破,究竟什么時候能給應用領域支持,就更顯得有些遙遠了。 不過在場的眾人,對于基礎科學中心的研究,還是評價很高的。 放在國際上作對比,相關研究也只能到這個程度了。 接下來就輪到物理實驗室。 這次會議針對的也是交流重力的研究,物理實驗室就是主角。 首先還是何毅站起來做出了闡述,說明了交流重力實驗,說明了實驗的新穎性,說明可以通過研究交流重力場和超導之間的關系,來研究探索超導相關的理論機制。 之后,王浩站了起來,他看著在場所有人,認真說道,“我們同樣以超導機制為主方向,但研究方法卻是全新的?!? “傳統的超導機制研究,都是以探索超導凝態物理表態為核心,去研究量子態的原子波動?!? “這個方向不能說的錯的,但想實現理論到應用的跨越,很難?!? “現在的超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向,很多應用根本不需要理論支持?!? 王浩走出了座位,邊走邊說,“我看了最新的超導材料研究,一種新型的二元金屬化合物,這個材料是怎么發現的呢?是研究團隊在超低溫狀態下,進行各種材料的實驗得來的,我的理解應該沒有錯誤吧?” 會場的人都跟著點點頭。 大部分全新的超導材料,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發現的。 “所以?!蓖鹾频溃艾F階段,可以說,超導領域理論還在追趕著應用,甚至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趕上,更不要說超越了。” “研究超導的凝態物理特性,不能說是錯的,卻是很難看到盡頭,牽扯到量子物理,就像是研究粒子標準模型,這個方向很吸引人,但集合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說不清究竟完善到怎樣的程度,才能和現實產生關聯,而不僅僅局限在理論物理中?!? 王浩走到了邊側的大白板旁,拿起了一根筆,才繼續說道,“所以我想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對超導機制進行研究,那就是……” “數學!” 聽了王浩的說法以后,會議室的人面面相覷。 凝態物理當然包含數學內容,各種量子波態分析的闡述,運用的就是數學方法。 王浩不急不慢的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列式,隨后解釋道,“我所說的數學,不是數學方法,而是建立超導機制的數學模型?!? “建立以實驗數據為基礎的超導數學模型,結合交流重力以及其他實驗,慢慢的完善這個模型。” “具體構造是這樣的……” 王浩寫了起來。 這是他的研究成果,以交流重力實驗數據為基礎,構建出超導機制的數學模型,也就是以數學的方法,來闡述各個參數的關系。 如果能把數學模型完善到一定程度,就能夠了解材料特性、超導狀態觸發機制以及溫度之間的關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