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但是,超導實驗? 超導實驗可不是微觀物理實驗,又怎么可能在實驗中發現微觀的力? 肖新宇解釋起來。 他們剛剛完成了‘交流重力’實驗。 ‘交流重力’理論是三十年前李寧博士提出的。 李寧是阿邁瑞肯阿拉巴馬大學空間等離子體與高層大氣物理學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他認為處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中的離子,在被困在具有變磁場的高溫超導體盤中時,就可以實現反重力效應,它的晶格結構可以儲存大量的能量,理論上說這將產生一個類似重力的場,它可以增加或減少重力的影響。 李寧把其稱作是‘交流重力’。 實驗在圓盤上方產生了類似光束的效應,在一定距離內影響了物質。 這支持了交流重力的理論。 當李寧提出了這個理論以后,根本就不受重視,因為反重力實在是太超前了,交流重力的理論聽起來,甚至可以說有些科幻。 但是,在20年前,荷蘭團隊在磁場中進行反重力實驗的過程中,很意外的發現圓盤上的物體,受到重力影響降低了2%。 這表示反重力作用,取得了新的成果。 之后國際物理界,就再沒有相關消息了,據說是阿邁瑞肯國-防部接手了相關研究。 一直到現在已經有20年,也再沒有其他消息傳出來。 物理實驗室,就是想對‘超導反重力’做研究,他們希望能夠看到‘重力減小’的現象。 當然,最終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但失敗也是在預料之中的,因為相關的實驗,除了已經公布的一些資料以外,就沒有任何可參考的內容。 國內來說,還沒有在超導實驗中發現‘反重力’現象。 即便是一次失敗的實驗,也帶來了很多的成果,物理的大型實驗,每一次可以說都是進步,不管是有結果,還是沒有結果,都可以依照實驗數據、分析,研究一些相關的成果。 不管是經驗總結,或者理論推導,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比如,這次準備了好幾個月,耗費了五十多萬經費,精工減料才完成的‘失敗’實驗,也足夠總結完成好幾篇論文。 當然了,耗費了五十多萬經費,只是寫出幾篇論文,絕對可以說是‘虧了’。 物理實驗室做實驗數據總結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實驗前后超導材料的‘質量偏差’。 雖然實驗后的超導材料質量偏差非常微小,正常來說,一般不會特別注意到,但聯想到王浩所說的湮滅力,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湮滅力發揮作用,導致了超導材料質量偏差’? 何毅、肖新宇希望能夠這么去理解。 當然,連他們自己都知道,這種說法實在站不住腳,實驗測算數據誤差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肖新宇走出了解釋以后,有些期待的看著王浩,但更多的卻是‘不自信’,“王教授,你怎么看?” 王浩默默的搖搖頭。 他一聽就知道根本不可能,湮滅力針對的是質量單位,即便是電子,相對于質量單位,或許也是非常非常龐大的。 一個超導材料會因為實驗損耗大量的電子,造成質量減輕嗎? 或許有可能,但絕對不是能夠檢測出來的。 這就好像是用普通的秤,稱一頭牛的重量,走過去拔掉一根牛毛,是根本稱不出來的。 不過,肖振宇和何毅這樣去理解,其實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對湮滅力沒有個清晰的概念,最多就是看過王浩發表的敘述文章。 那篇文章的介紹很模糊,并沒有說的很確切,只有聯系譜儀探測超子衰變信號消失的數學分析研究,才能夠對‘湮滅力’的推測,有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浩正準備搖頭做出否定,忽然間收到了系統提示-- 【任務三,靈感值+13。】 【靈感值:29。】 “??” 他頓時愣住了。 因為沒有能找到確切的方向,湮滅力相關的研究,都已經很久沒有獲得過靈感值。 現在竟然上漲了這么多? 再結合腦中得到的信息,就能肯定湮滅力的發現,和超導還是存在一定關系的,或者說,超導實驗也是發現湮滅力的一種方法。 王浩頓時用力點點頭,“肖教授、何教授,你們這個研究太重要了。” “雖然超導材料的質量損耗,肯定和湮滅力無關,但我認為,你們這個實驗有可能和湮滅力存在一定的關系。” “——?” 這次輪到肖新宇和何毅驚訝了,他們說是發現了湮滅力,但只是分析一種非常微小的可能而已。 結果王浩否定了他們的可能,卻依舊說超導實驗和湮滅力有關? 這是什么邏輯? 是給我們一點安慰么…………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