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物理學界最新進展,湮滅力,引力的微觀詮釋》。 《這將會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物理發現》。 …… …… 這么多震撼的標題一出來就吸引了很多人,新專業的學者點進去卻發現只是一篇翻譯自中國的文章。 文章的原作者是王浩,放在數學界也有點名氣,但根本和物理完全不相關。 所以什么‘科學大發現’都是假消息,或許原作者也就是寫一篇物理暢想文章而已,結果就被認為是大發現…… 他們只能吐槽小媒體太不靠譜。 其他的學者看到消息也只是一笑而過,但是有相關的學者看到就想很多了。 比如,芝加哥大學的亞歷克斯-布羅恩教授。 亞歷克斯-布羅恩在著名的費米實驗室工作,是hypercp實驗,也就是研究‘cp破壞’的主導者。 hypercp實驗,每一次都能制造出海量的科西超子,來幫助發現科西超子衰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cp破壞’問題。 布羅恩是坐在辦公室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了《微觀物理:空間湮滅力》的翻譯文章,他最開始只是看了一眼,還覺得內容很有意思。 但是仔細深入一想,頓時用力繃住了神經,還馬上找了一下王浩的資料。 看到對方是個純數學學者,才長呼了一口氣,感覺輕松了許多。 如果對方是一個出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或是相關研究的參與者,再能拿出什么有力證明,就會是對于hypercp實驗的重大打擊。 文章中所說,空間湮滅力可以湮滅‘質量單位’,而正-負科西超子衰變的cp破壞信號,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理解為‘質量單位’,換句話說,hypercp實驗永遠都不可能發現cp破壞信號。 那么實驗還有什么意義呢? 當然,即便對方能夠拿出一些證據,也不能百分百證明湮滅力就一定存在,微觀物理的研究,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hypercp實驗能否進行,決定方是經費方更相信哪一個結論。 顯然,hypercp實驗投入大量經費,卻一直找不到cp破壞信號,很難成為被信任的一方。 “幸好……” “這只是物理暢想,而不是研究結論!” 布羅恩再看向那篇文章,甚至感覺有些后怕,“該死的,它最好是永遠都不要再出現了!” …… 其實就和亞歷克斯-布羅恩的反應類似,一項深入的物理發現,可不止是個研究發現,還會影響很多人。 王浩的研究內容針對‘cp破壞’,就有點‘直接掀桌子’的感覺,只要能證明空間湮滅力存在,一切有關‘cp破壞’的實驗,都會被證明是無用功。 不管是hypercp實驗,還是譜儀探測實驗,繼續進行下去都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了,他們可以轉變方向去測定湮滅力。 這就是后續問題了。 王浩可沒想的那么深入,他只是耐心的做分析研究,用了一個多星期,才完成了前面的計算機分析內容。 這個研究并不用截取所有的數據,而是截取一部分數據就足夠了,因為其他數據的分析得到的結論也會一樣。 后續的一個星期,他則在做更有難度的數學分析。 計算機分析只是得到一部分結論,他要根據這些結論做繁雜的數學分析,其中最有難度的部分牽扯到函數塑造問題。 這一部分內容就用了五天時間。 從完成s級難度的研究,一直到完成最后的分析,終于花費了十八天時間,成果也是非常顯著的。 他完成了所有的分析,發現了譜儀探測數據中,正-負科西超子衰變過程中的異常信號。 異常信號反應的是,科西超子內部奇異夸克,信號在某一時間節點的迅速下滑,甚至可以理解為瞬間消失。 這種消失是異常的,沒有經歷時間跨度,就迅速消失在空間中。 反應到分析里,就是最終的衰變函數出現了圖形斷裂,仿佛是被用手抹去了后面的部分,跳轉式的變成了‘0’。 看著電腦上四十一頁的論文,王浩的心里也產生一種巨大成就感,然后他想到了一個問題,“該怎么投稿呢?” 這種針對大型物理實驗數據分析的研究,一般還是要經過實驗組的評審,差不多等于是做學術報告,隨后才會發表出來。 如果是直接投稿根本就不可能被接收,因為沒人能做實驗分析研究的審稿人。 他想了一下,就和張益方約了個時間,找了個空閑進行了視頻通話。 “張院士我做了個正-反科西超子衰變數據的研究分析,證明實驗中存在信號的異常消失,這種研究論文該怎么發表?” 對面的張益方頓時驚住了,“什么,你找到了異常?你確定嗎?什么樣的異常?” 王浩解釋道,“就是信號,異常消失,在某一時間節點,突然就沒有了,我認為這和一種空間的力有關。” 張益方聽的有點耳熟,試探性的開口問道,“你說的不會是那個空間湮滅力吧?” “對啊,我根據公開數據做了分析證明,當然,真實發現只有信號異常消失。至于空間湮滅力,你可以理解為,只是我對于這個異常的判斷,其他人也可以有其他判斷。” 張益方憋了一口氣,苦笑開口道,“我聽到你的說的消息,不知道該高興還是難過。” “如果你的分析是正確的,不管怎么去理解,對我們來說,結果都是一樣的。” “……” (求月票)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