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余下的話,便是湯和請求從輕發落藍玉的話了,其中夾雜著藍玉對今日明軍的影響,他就不在朝堂上念了。 朱元璋早早收到這奏章時便反復看了幾遍。 他的心思湯和早就明白,兩人相識數十年,怎會看不清今日時局。 急流勇退,才是對國朝最大的貢獻,若是仰仗功勞肆意妄為,那就有禍亂朝綱之嫌。 舉國將領之中,只有湯和懂這個道理。 年輕時候,湯和會爭,賞罰不平,他能拍桌子討要自己封賞,可年紀上來了,他就不爭了。 可惜的是舉目四望,朝堂之中有誰懂這道理。 藍玉是對大明很重要,湯和說的尚武一說,士卒功業一名,從今日的藍玉一案,都會影響大明朝后續對待武將的態度。 看著奏疏中的漢高祖與今日困局闡述的明白,天底下能將他朱元璋這樣類比的,也就湯和有這膽量了。 想到七國之亂,朱元璋將奏疏收起,看向了目光困頓的朱允炆。 當今天下,各鎮藩王有不服他朱元璋的嗎? 沒有,誰都沒這膽子,可要是他走后,不服朱允炆? 朱元璋心頭就沒那么堅定了。 看來他一門心思為朱允炆上位掃除障礙,可卻大大的削弱了京師在各鎮中的力量對比。 藩王擁兵自重,京師可用的將才被誅殺一空,的確有七國之亂的嫌疑。 就這個念頭起來,朱元璋就不想殺藍玉了。 但還需看看,湯和奏疏中所說的文臣把持國朝武備是個什么狀態,這才有了現在的局面。 朱元璋扶了扶眼鏡,靜候臣工對這奏疏的意見,此時明眼人都知道需要他們來點評一二了,但身穿朱紅官袍的都一言不發,只能對著一邊藍袍門生動動眼神。 “圣上,湯大帥所言,亦是我得臣工肺腑之言,要知道再往前推個三十年,我等一介書生想報國,可一想到那是韃虜胡國,竊取神州,便覺得肝腸寸斷,要不是圣上天命所歸重開漢家基業……” “你是翰林院戶部主薄宋潛?” “正是!” “來人,拖下去,革職查辦!” 朱元璋一聲令下,也不管宋潛如何呼喊,背起雙手看向朝中臣子,“這宋潛明知咱為了穩定北境,推行了安撫百姓,各族合一的方略,卻顧左右而言他,咱是要問這個嗎?你們繼續說,這奏疏所呈之事,爾等是什么看法?” “圣上,臣覺得湯帥所言言之有理,國朝武德充沛,但圣人有言,好戰必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