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哪怕練子寧還要嘴硬,朱英也有很多種方法反駁八股文。 光現在想到的就有九種。 沒辦法,自己可是有系統的人兒。 雖然這雜交水稻是系統抽的,但影響他找專業的理論知識來反駁么? 不影響。 一旁的徐輝祖早已瞪大了雙眼,拿著稗草和稻穗看來看去。 而朱元璋早已喘著粗氣了。 大明洪武朝二十五年了,科舉有七屆之久,但朝堂里的文臣使起來總是不得勁。 貪贓枉法明哲保身的不勝枚舉。 原來是岔在這里。 一開始的路子就錯了。 他老朱農民出身,對于這些文人學士,自然是推崇追捧的,歷屆科舉都由翰林院,太師和六部尚書共同擬定。 對于六部需要的進士,他都會讓六部列出題目進行殿試。 一如練子寧在興國民策上頗有見解,這才授他到翰林院深造,隨后轉為工部任侍郎一職。 本以為這樣能人盡其才,悉用其力,大明將會日益興盛,遠邁神州其他盛世王朝。 可沒想到現在聽了朱英這寥寥數語,他便明白,他想錯了。 科舉從根源上就弄錯了。 原以為朱英看不上科舉是借口,不然不會想法子改戶籍。 現在看來,是他錯怪朱英了,大明科舉辦成這樣,天下的讀書人,還有朝堂的清流都滿意了。 但百姓不滿意,他老朱不滿意,朱英自然也不會滿意。 只不過沒人敢說,也沒人敢論,就是他朱元璋也不行。 也只有朱英現在捅破這層窗戶紙。 練子寧漲紅了臉,想了無數辦法,可駁不到朱英的論據。 畢竟這稻種是實打實的放在面前,他也知道這是何等的功績,若是能在圣上的推廣下,不出三年,大明將會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豐產。 那朱英的名字,注定是震古爍今,這時代的讀書人,都會被他壓一頭。 但要不說,他還是讀書人么? “公子所言,乃天地至理,萬事萬物皆有其緣法,這乃數千年前上古先賢便有的至理,三皇五帝,有神農嘗百草,方有天下食糧,有黃帝內經,才有醫術,嫘祖織蠶絲,方有今日衣冠之華美。” “我等生于天地之間,若不研讀經書要義,豈能知人理,斂其華!公子今日能研究出這豐產稻種,不也是在歷代無數的經學講義中悟出來的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