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 那是大明朝所有‘智慧生物’聚集的地方。 這些人,基本上都是通過科舉制度脫穎而出,是整個大明朝最有才能的一幫人。 算是大明朝的儲備干部機構,是人才的蓄水池。 他朱瞻基雖然沒有任何的理政治政的經驗,無法親自對一些事務提出專業的建議,可這并不代表他腦子里領先幾百年的思想和見識是假的。 寫,他是寫不出來的。 可看,他還是能看出來的。 那既然我寫不出來,又何必硬憋呢。 作為領導,用人才是王道。 剛剛出門,他直接將案臺上的那些需要解決的朝廷大事全部當作了翰林院的一次‘摸底考試’。 交給了那些閑來無事,每天只能‘之乎者也’吟詩作賦卻極有才華的一幫人。 而自己,則作為一個主考官,對他們的答案進行了審閱。 寫不出來,看要是還看不出來哪個好,那后世幾十年的生活學習算是白搭了。 整整兩個時辰的時間,朱瞻基便靠著這種方式將案臺上待處理的所有政務全部解決。 并且取長補短,結合領先幾百年的思維和見識進行優化,最終得到一個最大程度合理的結果。 就當朱瞻基獨自坐于那案臺之前認真理政之時,一旁的幾位內閣大學士們,卻疑惑不已。 剛剛還表現的一籌莫展的殿下,這出去了一趟回來,就突然開竅了? 那一桌子的政務,這就搞完了? 要知道,這些政務別說是毫無理政經驗的朱瞻基,即便就是老皇帝朱棣,亦或者太子朱高熾,那也是需要好幾天的功夫才能一件件的處置妥當。 就這還不敢說毫無漏洞,還需要他們這些內閣大學士們一件件的奏折重新審閱,拾遺補缺。 一時間,對于朱瞻基所處置的那些結果一個個都產生了質疑的心思。 只當是長孫殿下在隨意處置,絲毫沒有顧慮到這些結果可能影響到全國幾千萬百姓的生活。 帶著這些想法,直到這些奏折在朱瞻基處置完后擺在了他們的案臺上,這才急切的打開,想要一看究竟。 那龍椅之上,在一旁暗暗觀察他們的朱瞻基嘴角微翹。 恰好這時腦海中需要吃午飯的任務提示響起,朱瞻基便立馬起身,招呼太監準備午膳的同時離開了尚書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