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爭戰(zhàn)夷道-《揚鋒漢起》
第(2/3)頁
張誕年歲已大,多次向楊安玄請求歸鄉(xiāng)養(yǎng)老,楊安玄征戰(zhàn)在外,一時找不到人手接替他,只能溫言撫慰,讓他再辛苦幾年。ap.
楊安玄告訴司馬楚之和張誕,等到四月底將會親自率軍前來,所以張誕只想平安等到楊安玄到來,交卸差使安穩(wěn)歸家。
聽司馬楚之與眾將興致勃勃地討論如何攻打紀南、奪取江陵,張誕輕咳一聲道:「江陵城防堅固,易守難攻,何不等主公率軍前來再做計較。」
司馬楚之打心眼里看不起昏聵老邁的張誕,叔父司馬休之在時還能壓服他,名義上楊安玄以自己統(tǒng)軍、張誕為副,軍中將佐卻都聽從他的命令。
看來即便自家真心投靠楊安玄,也要多立軍功,得到楊安玄的賞識,在雍公麾下壯大起來,才能為司馬氏擋風遮雨。
看到諸將都摩拳擦掌、躍躍欲戰(zhàn),司馬楚之笑道:「張公說得是。強攻江陵城確實耗時耗力,不過可先切斷江陵與外部的聯(lián)系,等主公到來,便可直接全力攻打江陵城。」
手指在沙盤上指向江陵西面的夷道城,司馬楚之道:「愚有意先奪夷道(今宜都城),控制住江陵上游。」
江陵與夷道間的枝江城被雍軍所占,從枝江前往夷道四十余里,大軍可朝發(fā)夕至,而且以枝江為據(jù)點,方便儲存糧草輜重。
「荊州刺史新近換為蕭源之,蕭源之是個文官,未歷戰(zhàn)事,一旦戰(zhàn)起必然應對無措」,司馬楚之掃視著沙盤四周的將領,侃侃言道:「夷道守將吳謨,本是劉毅麾下,鎮(zhèn)夷道;司馬刺史鎮(zhèn)荊州時,仍用吳謨鎮(zhèn)夷道;后來劉裕奪取江陵,吳謨率軍歸降,仍鎮(zhèn)夷道。愚看吳謨對劉裕并不忠心,若遇強敵很可能歸降。」
張誕見眾將躍躍欲試,不好掃眾人的興頭,點點頭沒有反對。
司馬楚之道:「愚想請張公坐鎮(zhèn)當陽城,朱昕領八千兵馬前往紀南城,馬寧領兵八千前往竟陵,再請錢將軍率水師前往揚口,牽制竟陵到彥之,愚與秦驊、施平、張軒領軍二萬,前往枝江城,暗襲夷道城。」
夷道,位于長江之南,夷水與長江交匯處。劉備稱此地天時利人和,改臨江郡為宜都郡,含「人杰地靈、宜于建都」之意;后吳陸遜在此筑城拒蜀,將宜都郡治所遷于此,因城在夷水之側,擇夷字,「道」即縣,又稱陸城。
攻打夷道要渡過長江,雍軍缺少船只,夷道宋軍有戰(zhàn)艦二百六十艘,司馬楚之沒有率軍渡江強攻。
司馬楚之命秦驊率六千兵馬駐守枝江,率一萬四千兵馬潛行抵達長江北岸。司馬楚之下令兵丁掩旗息鼓,不準喧嘩,以免走漏消息,引起長江對岸的夷道城中警覺。
讓人往上游搜尋漁船,得四十余條大小漁船。司馬楚之率五千兵馬從上游二十余里處渡江,暗中潛伏在夷道城西的雞頭山中。
雞頭山離夷道城十五里,是一片丘陵,山勢不高綿延起伏數(shù)十里,五千兵馬藏于其中并不起眼。
司馬楚之沒有出兵攻打夷道,夷道城中有宋軍五千,水師二千多,實力不弱。而且陸遜任宜都太守時,沒有駐守在夷陵,而是將治所設在夷道,加強了夷道城的防御,雍軍渡江沒有攜帶攻城器械,很難破城。
司馬楚之讓少數(shù)兵丁喬裝成山賊,四處搶掠周圍的山村,搶奪糧食,補充給養(yǎng)。很快,夷道城中的吳謨聞報,雞頭山有數(shù)百山賊作亂。這年頭時常有山賊水匪出沒,吳謨沒有放在心上,派出千人前去征剿。
宋軍沒有把山賊放在心上,大搖大擺地入山掃蕩,結果中伏,被石塊、樹木砸死砸傷三百余人,狼狽逃回城中。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塞县|
资阳市|
麻城市|
四会市|
永康市|
偃师市|
涞源县|
荔浦县|
新郑市|
阜康市|
忻州市|
南和县|
晴隆县|
东乡族自治县|
门源|
雷山县|
灯塔市|
武城县|
仪陇县|
噶尔县|
宁蒗|
阿图什市|
宿松县|
荥阳市|
吉首市|
射阳县|
华宁县|
蕲春县|
九台市|
利辛县|
克东县|
孟连|
三门峡市|
偃师市|
油尖旺区|
峨边|
红安县|
铁力市|
德令哈市|
犍为县|
宁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