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五百二十八章河套締盟-《揚鋒漢起》


    第(2/3)頁

    、烏丸、羯、氐以及漢族部族歸順,從中征召將士三萬余人,統萬城中有兵馬近五萬。

    木根山一戰,楊安玄戰敗赫連倫所率的輕騎,赫連倫向北逃至白鹽池,趁楊安玄回師豐林之際,占據薄骨律鎮、富平、歷城等地,收攬敗軍和周圍部落,有一萬余騎兵,十余萬部眾。

    西川城赫連安見楊安玄率軍北上,沒有坐守孤城,而在三日后的夜晚打開城門向西逃竄,一路輾轉逃奔(西)秦乞伏熾磐。乞伏熾磐將他安置在榆中城(今榆中縣北,蘭州市東)。

    赫連延和赫連昌兩兄弟以打獵為名逃走,一口氣跑到了代來城(又稱悅跋城,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及達拉特旗內)。當年赫連勃勃之父劉衛辰被苻堅封為西單于便駐屯于此,督攝河西諸族,赫連延和赫連昌也算是回到了祖先所居之地。

    得知赫連勃勃身死的消息,赫連延自立大單于,封其弟赫連昌為左賢王,招聚各族部落,得兵馬三萬余人,部眾超過十八萬。

    赫連定、赫連滿隨赫連勃勃葬身在美水之中,其余諸子赫連助興、赫連謂以代等因為年幼沒有出征,隨王庭部落遷于統萬城,而赫連勃勃的諸兄弟赫連右地代、赫連若門、赫連叱以鞬、赫連阿利羅引等人喪身于亂戰中,赫連乙斗、赫連韋伐逃過黃河,逃奔了(北)魏國。

    大局已定,楊安玄與王鎮惡、孟龍符等人商議該如何處置四分五裂的夏國。孟龍符建議盡起大軍進攻夏國名義上的京城統萬城,一勞永逸地占領夏國。

    王鎮惡道:「大軍征戰近半年,兵馬疲憊,不堪再戰。赫連勃勃雖亡,夏國仍有不少兵馬,赫連璝、赫連倫、赫連延等人自立為汗,麾下各有數萬兵馬,與其逐個平滅,不如坐觀其斗。」

    沈慶之露出微笑,王鎮惡的謀劃正與楊安玄不謀而合,道:「此正是曹操破袁紹后,袁紹諸子內斗的故事。」

    王鎮惡點點頭,道:「弘先讀書有成,一語中的。」

    楊安玄的目光從輿圖上收回,道:「羌胡之地自春秋時期便是各族雜居,后被匈奴掌控,匈奴部落多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之所,以放牧為生。秦一統天下后,逐匈奴于北河(今烏加河)以北,遷徙內地百姓充實河套,并將秦長城與趙長城聯成一片,修建馳道溝通關中和河套。」

    眾人靜聽楊安玄解說羌胡之地的來歷,沈慶之和孟龍符心中滿是欽佩,主公真是博學多才,王鎮惡手拈胡須暗暗點頭,想起祖父曾說過要真正占領一個地方便要對這個地方的歷史、風土人情有所了解,看來主公深得其要。

    「秦亡,楚漢相爭,匈奴重新占領此處,漢高祖征匈奴遭遇白登之圍,其后七十年放任匈奴,羌胡之地成為匈奴人牧馬之地。」

    楊安玄的手掌在輿圖上重重一拍,道:「及至漢武帝時方重新奪回河套地區,建立五屬國,安置歸降的匈奴牧民。為扼制匈奴人,漢宣帝從隴右將羌人遷入此地,其后不斷地移民實邊,河套之地依托軍事堡壘逐漸有了城池,形成漢人以城鎮為中心,各胡族定居放牧的安定格局。」

    王鎮惡接口道:「王莽篡漢輕辱匈奴,匈奴人再叛,重據河套,到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50年)南匈奴附漢,河套才恢復平靜。其后河套所在被(東)漢朝用于吸附外族、安定移民,逐漸此地胡族人口越來越多,以羌族和匈奴族為多,漢人反而淪為少數。(東)漢后期羌族多叛,河套失控,自曹魏之后朝庭再無力統治此地,及至如今。」

    「羌胡之地混亂已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安定」,楊安玄語氣沉重地道:「劉裕意行篡逆,魏國虎視在側,愚此時無法專心經營此地,唯今之計先以夷制夷,利用胡人來牽制胡人,等以后時機成熟再來平定河套。」

    沈慶之眼神一亮,笑道:「主公是想讓群狼自

    斗,無暇他顧。」

    孟龍符看了一眼沈慶之,感嘆道:「愚看來也要找人讀史講古,弘先讓愚深感后生可畏。」

    王鎮惡道:「赫連勃勃三子分別自立為汗,麾下各有數萬輕騎,若要強行平定赫連璝等人,他們極可能聯合起來,不如暫時離開讓他們互相爭斗。赫連勃勃對待其他部落甚為嚴苛,動輒殺戮,主公以集市物資交流的方式拉攏他們,是想分化胡人。」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正镶白旗| 会同县| 宜都市| 新郑市| 休宁县| 泽州县| 商都县| 长白| 河南省| 凤翔县| 东阿县| 潜山县| 缙云县| 南川市| 台安县| 罗田县| 大邑县| 宣城市| 五常市| 新巴尔虎左旗| 石首市| 于都县| 巨野县| 恩平市| 正镶白旗| 绥中县| 炎陵县| 内黄县| 南召县| 清水河县| 乌什县| 宜城市| 南雄市| 原平市| 兰坪| 万载县| 通山县| 如东县| 成都市|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