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之前的魚都運(yùn)走了,還怎么補(bǔ)?”有村民沒好氣地質(zhì)疑。 “這個問題問得好。”小付先生說:“方才,我們把這里的魚全部重稱過,差距一半,想來,那些拖走的,也是這樣。所以,我按雙倍的價給大家算賬,如何?” 這就是說,本來第一天稱出六千斤,現(xiàn)在沒法稱重了,就按雙倍一萬二千斤來算。 后面也是一樣的算法。 村里原本總共是稱算了一萬一千多斤的,現(xiàn)在,小付先生發(fā)話,直接算到了二萬三千斤。 寧語家原本是三千四百斤,現(xiàn)在翻倍,就是六千八百斤了。 他們家原本算出來只賺了一千二百四十斤,現(xiàn)在加起來,就是四千六百四十斤了。 這比投出的魚苗翻了兩倍多。 但,這才是正常的。 寧語家投下去的魚苗,以草魚和鰱魚居多,鯽魚是最少的。 看起來,草魚和鰱魚的價格最低,可它們重啊。 具體賺了多少錢,還要后續(xù)看過完整的賬目,具體算過,才能知道。 其他村民也是無比高興。 魚直接多了一倍,錢也多了一倍。 等到蕭千曄給他們各家算過投入的魚苗,現(xiàn)在收獲的魚量,他們才恍然明白,之前,竟是大意地忘了投入的成本。 也虧得寧語和蕭千曄看出了問題,不然,他們這一次可就真的是要白干了。 那么多地,投入那么多魚,養(yǎng)了那么段時間,結(jié)果,就賺一二兩銀子,或者只夠保本,更有甚者,保本都不夠。 想著,想著,他們心中對寧語和蕭千曄的感激就越發(fā)深了。 同樣,他們的心里也多了一種信念:以后,定要好好跟著寧語和蕭千曄干。 這兩人年紀(jì)雖輕,但很有度量。 只要不作死,就不會被拋棄。 特別從一開始選擇相信寧語的村民,這會兒更是差點奉她為神明了。 真的,太厲害了! 蕭千曄看著寧語,眼中也是放光。 他家小語,真的是越發(fā)的耀眼奪目了。 讓人,好想將她藏起來。 寧語倒是淡定得很。 全村的人見證著,由蕭千曄再次核對了總重量,還有各種魚的重量,核算價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