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大結局-《國姓竊明》
第(1/3)頁
不過,人口爆炸的問題雖然可以靠提升國民素質和對大洋洲、美洲西海岸移民來解決。
但這不代表大明的國內經濟運行體系,不會被這個人口問題所沖擊,農業生產畢竟不需要那么多人口。
而社會財富的集中、貧富分化加劇、剩余財富對土地兼并的渴求,種種長期繁衍帶來的附屬問題,也不會被天然抑制住。這些其他古代王朝從沒見過的新問題,都需要朱和坦去黑暗中探索,尋求前所未有的解決辦法。
協和三十年之后,大明國內失業、人浮于事的問題,已經開始逐漸嚴重了。
于是,面對人口就業壓力時,朱和坦終于想到了十幾年前、他祖父朱樹人臨終時交代他的那兩段遺言中的第一段。
“如果未來國家財富雖然還可以養活那么多人,但因為失業的生產資料兼并,導致很多人無事可做成為隱患時,就想辦法適度大興土木,引導民間逐利之資找一個宣泄口吧”。
朱和坦思前想后,知道圣祖指的是他臨終前幾年、才發明出來的火車頭和蒸汽機船。
于是朱和坦終于在協和三十年,開啟了由戶部和內務府統籌、但允許民資投資的大明鐵路建設潮。還在更早一些的時候,發動了蒸汽造船運動和運河改造運動。
反正社會上富人的閑錢太多,與其讓他們沒處投再回去兼并土地、開紡織廠,還不如給他們找一個重工業的口子發泄。
協和三十年時,技術和宣傳也都到位了,有識之士有錢之士的思想也夠開放了,朝廷提出修鐵路,修好后允許入股者分紅的政策,也極大吸引了沒處去的社會財富。
大明終于把農業和輕工業消化不了的勞力和資源,往基建重工業上引。
不過凡事都是開頭難,此前從協和十五年到三十年,鐵路都只是在諸如馬鞍山鐵礦、長興煤礦之類的礦區小范圍試點、磨合改良。協和三十年這次,是第一次跨城市甚至省修遠途交通鐵路。
無數的勘測、架橋、平整土地、打地基澆注等工程技術,都要從無到有一點點攢。
為此南京大學蘇松大學浙江大學和大明科學院的一堆研究所,還專門現設新的鐵路專業,一邊造一邊研究一邊總結。連人才都得現培養。
最后足足花了七年時間,還死傷了好幾萬工人,建設過程中松軟地質區的路基塌陷前后發生了上百次,架設的過河橋梁也塌了幾十次,還有好幾次是實驗性的火車開上橋后才塌的。
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才算修通了大明第一條鐵路干線,從南京連通到蘇州、松江,再往南迂回到杭州。
這條鐵路也算是連接了大明國都和當時最富庶的地區,而且總里程也不長,一共七百里,還都是平原地帶不用翻山打洞,也不用經過大江大河架橋,只要在一些小河和運河上架橋即可。
七年修了七百里,基本上是每年才一百里,開拓之艱辛可見一斑。
朝中反對者也不少,很多人都說皇帝修南京蘇杭鐵路,死傷數萬,已不亞于隋煬帝修大運河了。但因為無業人口太多,確實需要解決,這些反對最終也被強力壓了下去。
最初七年的艱苦探索期過去后,大明的工程類研究所、院校實力也因此大增,培養出了全人類最早的一群鐵路基建人才,并且把其他工業部門的技術磨合都統籌了進來,大明整體的工業實力因此大大上升。
再往后就輕松了一些,反正社會上前三十年淤積堰塞的剩余閑錢太多,就引導著它們繼續修。
從小康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揚州到淮安、淮安到山東臨清的鐵路修通,全程都是在蘇、豫平原地區,不用跨越大河也不用翻山。小康四十年到四十三年,并行開工的天津到山東臨清的鐵路也修成。
如此,朱和坦也算是初步把隋煬帝留下的大運河沿線,用鐵路重新連了一遍,大大強化了南北整合,哪怕不把京城再遷回北京,以后也不用擔心北方不穩了。
因為有了鐵路之后,哪怕是百萬大軍,也可以在十天之內行軍調度貫穿南北。
唯一的遺憾是,當時修鐵路依然沒有能力架橋跨越黃淮,更不可能跨越長江,所以這條模彷大運河路線的鐵路,實際上是分成了四段的,火車開到長江黃河邊的時候,乘客和貨物還是得卸載坐船渡江渡河,然后再重新上車。
把連接南北兩京的主干線打通后,協和四十五年之后的大明鐵路規劃,就更加尊重市場,尊重社會經濟本身的需求了,朝廷沒有過分干涉。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华蓥市|
陇南市|
铁岭市|
乌兰浩特市|
成都市|
湘潭市|
通州市|
梁河县|
宜城市|
侯马市|
武定县|
嘉定区|
甘谷县|
岱山县|
宁陵县|
稷山县|
溆浦县|
陆良县|
邯郸县|
龙游县|
滨州市|
新龙县|
临潭县|
SHOW|
闵行区|
镶黄旗|
天长市|
济南市|
邹平县|
秦安县|
白玉县|
临清市|
贵港市|
广汉市|
綦江县|
花垣县|
泰州市|
繁昌县|
鄢陵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