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作為一個80后,沉樹人至今還記得,他前世讀書時,初中地理課本上還寫著“洞庭湖是我國第一大澹水湖”。 然而二十年后,當他侄兒拿著地理作業來請教他時,他才發現,標準答桉居然已經變成了“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澹水湖”。 可見后世尤其是建國之后,洞庭湖的萎縮,有多么劇烈(將來鄱陽湖估計也有可能退位,都干成草原了)。 不過如今還是明末,洞庭湖還是正兒八經的“橫亙七八百里”。 當然,這個“橫亙”的算法,現代人或許不太習慣,這是從湖的東北角往西南角行走、算最遠的湖岸距離,大致相當于后世從岳陽走到常德,半周長八百里。 至于直線距離,岳陽到常德也就三百多里,而岳陽到正南邊湘江河口的湘陰縣,更是只有二百多里。從湘陰沿湘江逆流而上,再走不過七八十里,就是長沙了。 如此巨大的一片湖泊上,注定會給擁有優勢戰船一方的水軍,留下充足的發揮空間——前提只是你要能找到敵軍。 沉練和李愉帶著六千人,連夜突破洞庭湖口后,也不惜人力,帆槳并用,晝夜往南劃船航行,所有士兵輪番休息,醒著的就幫忙劃船。 船上攜帶的軍糧、補給品也非常充足,甚至有珍貴的肉脯和煉乳,好讓士兵們盡快恢復體力,也是為了大戰之前鼓舞士氣。 平時行軍、訓練、戍守的日子,可沒有這種好東西吃,只有重傷員才能碰。 六月份的洞庭湖,由北往南航行也不算很費力。因為長江在夏季汛期,上游來水量很大,城陵磯湖口是從長江往洞庭湖里倒灌水的,這種情況一直要到汛期結束,才會變為洞庭湖蓄水流回長江。 所以眼下北部的湖水都會有一個自然往南緩慢流動的速度,一直要到靠近南岸,湘江的來水才能徹底抵消掉長江的倒灌。 短短一天之后,兩百多里的水路就走完了,而且在半道上,沉練和李愉還真就發現了一些目標。 …… 話分兩頭,李定國在城陵磯和巴陵死死頂住沉樹人、左子雄的同時,南邊的張獻忠部主力,取得的進展著實夸張。 其實,甚至早在李定國圍困巴陵的前一天、也就是李定國剛剛在岳州府內找到足夠船只橫渡洞庭湖口的時候,張獻忠就已經攻破了常德府治武陵縣。 只是消息傳遞需要時間,后來李定國又東渡了湖口,水陸交替一時軍情傳遞延誤,他才無法立刻知道義父的進展。 所以常德全境,其實是在沉樹人抵達之前的四天,就已經淪陷了。整個攻城戰,也就持續了一天半而已。 張獻忠當時開出的條件,是“直接投降,就只殺藩王、官員,不殺百姓,抵抗一天,屠城三成,抵抗兩天屠城六成,抵抗三天,屠盡全城”。 這個條件很苛刻,比李定國在巴陵開出的還要緊迫一級,歷史上他們基本上在崇禎十六年之后才會這么干,現在顯然是為了搶時間,所以下了重手—— 張獻忠很清楚,他的一切手段,都要圍繞盡快拿下長沙這個目標轉。凡是有利于盡快拿下長沙的,無論多狠毒都得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