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換彈不換槍-《國姓竊明》
第(2/3)頁
“鳥銃/魯密銃100步、50發霰彈,上靶率16%,累計命中彈片11片。”
“佛郎機斑鳩銃50步、50發霰彈,上靶率86%,累計命中彈片132片。”
“佛郎機斑鳩銃100步、50發霰彈,上靶率40%,累計命中彈片39片。”
沈樹人看完數據之后,臉色稍稍有些陰沉,但隨后也接受了這個現實。倒是一旁的左子雄有些難以相信。
鳥銃和魯密銃的精度,在左子雄的預判范圍內,但他沒想到皮薩羅用的佛郎機國斑鳩銃效果那么好——關鍵是左子雄原先也不是沒見過斑鳩銃,他也有用過的。
魯密銃的裝藥量是鉛子和火藥各四錢,普通鳥銃是彈藥各三錢。
斑鳩銃雖然重型,有彈藥各裝一兩以上,是鳥銃的至少三倍,但按說發射霰彈的命中率不該有那么大差距才對。
沈樹人琢磨了一下,又注意到左子雄臉色沮喪,反而安慰他:
“本官又沒有怪你,現在看來,你們都是根據各自真實經驗做出的建議,都很實事求是,戰斗力高低,不是你們的問題。
左都司,我看你原先見到的斑鳩銃,或許是前些年仿的廣東貨,或許仿得不到位,或者徒有其形、沒有掌握精奧的配套用法,你才會覺得斑鳩銃配霰彈不過如此。
現在的關鍵是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看看為什么我們的鳥銃發射霰彈遠不如真正原裝的斑鳩銃,咱改就是了。”
聽了沈樹人這番公允的點評,左子雄和皮薩羅也都服氣了,沒有再職責對方的戰術思想不對。
或許他倆一開始的分歧,就是因為對武器的認識有誤判,在雞同鴨講。
大家很快開始拆解分析,左子雄憑自己原先的經驗見識一一比對,很快也發現了幾個問題。
比如,他發現明軍各種火槍所用的霰彈,彈丸形狀貌似不是很講究——明軍火槍的鉛彈,只有大號的獨頭彈是比較圓溜溜的。但霰彈因為需要的碎片數量多、加工頻次太高,就懶得搞得形狀很規則了,很多就是奇形怪狀的鐵屑。
斑鳩銃被漢人仿制,最早是崇禎元年(1629)廣東巡撫王尊私仿的,但是也就在廣東地面上私下使用,被擴散獻進京城,已經是崇禎八年(1636)了,此后各地將領才有正式接觸斑鳩銃,所以也就最近四五年的事兒,不懂正確用法也是很正常的。
此前明軍給大炮裝霰彈時,也是隨便抓一把鐵釘鐵屑甚至碎石頭,壓在火藥上面,能打出去、碎片夠多、貼臉噴能噴死更多人,也就行了,不講究有效射程。連大炮都這么隨意,仿制版斑鳩銃也被裝上鐵砂鐵屑甚至碎石發射,也就不奇怪了。
沈樹人繼續往下復盤,很快又注意到左子雄和皮薩羅裝霰彈的另一個重要操作差異——
西班牙人即使裝霰彈,也會用一顆足夠大、而且質量較好較為貼合槍管的獨頭彈,壓緊整個后續裝藥。
說白了,就是后來18世紀西方火槍霰彈標準操典要求的buck加ball模式,buck是小彈丸,頂上要用獨頭彈ball壓緊。
而左子雄用霰彈的時候,有時就是純霰彈了,頂上的壓緊彈丸質量層次不齊,有時甚至就隨便用些碎鉛子壓緊塞滿表面即可。
崇禎十三年的地方武備,也確實不能要求更多,粗制濫造已經非常嚴重。
沈樹人卻是有物理知識的,他稍一排查,就想明白原因了。
“我大明鳥銃設計時,因常年發射獨頭彈,沒考慮過遠程以霰彈傷敵,也不注重霰彈有效射程,對霰彈的適配技術有些脫節了。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海林市|
高雄市|
界首市|
常宁市|
竹山县|
宁强县|
井研县|
九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苏尼特右旗|
泰安市|
察哈|
卫辉市|
扎囊县|
永仁县|
日喀则市|
健康|
南汇区|
肇庆市|
岳池县|
安泽县|
龙岩市|
莱芜市|
安溪县|
奉化市|
泊头市|
新竹县|
宁远县|
蓬莱市|
高碑店市|
海晏县|
江陵县|
柳林县|
东城区|
渝中区|
定陶县|
陆川县|
华安县|
桓仁|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