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被皇帝罵也是一種資本-《國姓竊明》
第(2/3)頁
崇禎能記住的考生沒幾個,他絕對是其中之一,所以肯定會被問到。
沈樹人深呼吸了一口,侃侃而談:
“陛下,恰才諸位同年所言,令臣頗受啟發(fā)。子曰:為政之先,必也正名乎。名正言順,榮辱是非既分,君子才能了無牽掛地忠君愛國。
但臣以為,此法只可防止君子被小人裹挾,卻不能挽救小人、挽救蒙昧百姓、士卒。安天下需要天下人出力,只靠君子是不夠的。
當今之世,國難頻仍,人心已略有渙散,需不拘一格聚攏人心,讓天下人意識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才能事半功倍。”
沈樹人這番話一出口,皇帝和同年們都不是很滿意。
崇禎的第一反應,就是給沈樹人打上了“這是一個道德底線靈活的人”的標簽。
怎么一開口,就像是勸皇帝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赦免那些小錯小罪之人、盡量團結大多數(shù)?
好在沈樹人前半句還是肯定了“知恥”的價值,沒直接反對,讓崇禎多少耐住了性子。
而旁邊的同年們,則是覺得他自稱“臣”頗為刺耳——準進士都還沒被授官呢,哪能自稱臣?人群當中,幾乎就有人要跳出來斥責他君前失儀。
好在有幾個知道內(nèi)幕的考生,竊竊私語傳說,大伙才知道:這人是先做官后考試的,有資格稱臣,議論才平息下去。
御座上的崇禎,調整好情緒之后,才繼續(xù)追問:“那依卿只見,當如何挽救天下那部分蒙昧之人的人心呢?”
沈樹人始終保持不卑不亢的語氣:“臣不敢妄言,天下至難測者,人心也。要挽救人心,并無常法,需要審時度勢、勢異則事異。
昔秦時天下洶洶,人心苦于嚴刑苛法,劉邦約法三章而得人心。
漢時黃巾四起,皇甫嵩、盧植等輩奉詔討賊,曰:今海內(nèi)一統(tǒng),唯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遂不依約法三章輕省之策,亦得滅賊。
故寬嚴皆有可用之處,關鍵是選擇策略之前,要認清所面對的敵人,是陳勝吳廣之流,還是張角黃巢之輩。”
崇禎耐著性子聽到這兒,雖然還是礙于道德潔癖抹不下面子,但對沈樹人的人品,倒是多贊同了一兩分。
他也看出來了,沈樹人不是單純地道德靈活,而是實事求是地分析現(xiàn)實困難,至少態(tài)度是忠君愛國的。
崇禎深吸了一口氣,追問:“那你覺得,操賊李闖張逆,是陳勝吳廣、還是張角黃巢?”
他口中的“操賊”是羅汝才。羅汝才自比曹操,以至于當時的朝廷公文提到他都會寫匪號而非真名。
崇禎把羅汝才擺在前面,是因為崇禎十三年時,這三家巨寇看起來地位實力是差不多的,羅汝才并不比另兩家弱。
后世人習慣只強調李自成張獻忠的強大,無非是事后諸葛亮,拿著歷史書結論逆推。
沈樹人仔細想了想,審慎地說:“臣以為,這三人還不可歸為一類,李闖、操賊擅長攻戰(zhàn)、威逼,對付他們,需要堂堂之陣,文武與之交戰(zhàn)時,朝廷切不可姑息其中怯戰(zhàn)者。
張逆則擅長裹挾,當初崇禎八年,毀鳳陽皇陵時,張逆為首,逼迫其余十二家流賊一同手染此罪,為投名狀。
此后熊文燦雖招撫張逆,然他終究可以利用當初的投名狀,勾起羅汝才、均州四營、革左五營等懼怕清算的心理,降而復反。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顺昌县|
多伦县|
宁陕县|
大田县|
双桥区|
南宫市|
英德市|
徐水县|
镇江市|
周口市|
三门县|
屏南县|
巢湖市|
连江县|
绥滨县|
铁力市|
横山县|
绥江县|
岑溪市|
谷城县|
嘉荫县|
仁怀市|
宜阳县|
鸡西市|
佛山市|
府谷县|
襄垣县|
翁源县|
昌都县|
南京市|
大足县|
长宁区|
忻城县|
达尔|
金溪县|
太康县|
中宁县|
阿鲁科尔沁旗|
扶余县|
永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