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許世彥要上課,還要負責《人參栽培新技術》這本書的編寫,這下子,更忙了。 每天除了上課吃飯,多數時間都是泡在圖書館,要不然就是在宿舍里奮筆疾書。 同宿舍的幾個人都是鄰縣的,雖然不如撫松種植人參這么多,這么出名,但也有種植,大家也都懂。 所以大家對許世彥要寫的東西也很感興趣,時常聚在一起討論。 后來不知道咋回事,連他們的導師也知道了。 還專門找許世彥過去,特別關心這本書的編寫進程,說是等文稿出來,先給學校這邊看看。 對此,許世彥也沒反對,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本就該集思廣益。 農大這些教授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能夠得到他們的指正和意見,不論是對這本書還是對許世彥,好處太多了。 正好借著機會,許世彥提出了人參生物復合肥、生物技術葉面肥的設想。 “老師,這是我的一點想法,就是利用復合微生物菌,比如5406菌種等。 再配上復合氨基酸、有機物主料、輔料等,利用生物發酵技術堆制,應該可以比之前的參地用肥效果更好。” 這個,是許世彥在農大讀書后,翻閱了無數相關書籍,查證各類文獻,提出的一個想法。 之前,許世彥發明的參地用餅肥,已經獲得了相關的技術鑒定。 前幾天參場那邊來電話報喜,說是今年一參場參地產量喜獲大豐收,比去年的單產提高百分之三十還多。 今年一參場起參的參地,就是底肥加施肥的形式,所以參地產量大幅度提高。 縣里管書記也特地給許世彥打了電話,說今年各處參地產量都不錯,參地用肥成果喜人。 最離譜的是,蘇安瑛打電話來說,養殖場那邊的鹿糞,都成了香餑餑。 好多地方都跑來訂購鹿糞,回去好堆肥發酵做參地用肥。 “豆餅還好說,鹿糞這個,實在是受限太多。 而且每個人掌握的發酵技術程度不同,其實很影響這個肥料的利用率。 如果能夠配制出更好的配方,批量生產,我覺得比目前這種能好一些。 尤其是重茬參土這方面,如果可以做到抗土壤板結、豐富土壤微生物菌群、補充人參生長所需各類營養元素的話。 對參地的有效利用,肯定會很有幫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