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放山的規矩-《重回七七種田養娃》
第(1/3)頁
長白山地區采挖人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女真或是渤海國時期。
那個時候,人參就是東北少數民族向中原王朝進貢的貢品,可見其價值。
成百上千年的發展,無數穿梭在深山老林里尋找人參的先輩們,留下了許多經驗和規矩。
在以前,有專門的參幫,就指著放山挖參過日子,這些人從春天開始進山,一直到落雪前出山。
放山的季節,按照人參生長的不同時節,可以分成芽草市、青草市、韭菜花市、小夾扁兒市、大夾扁兒市、青榔頭市、紅榔頭市、黃羅傘。
這其中,數著紅榔頭市最容易。
這個時節,參籽成熟,紅艷艷的一簇,迎風搖曳,就好像是在向人招手。
萬綠叢中一點紅,最是顯眼不過。
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趕在這個時間進山。
希望能在茫茫林海中遇到一棵大貨,挖回去賣個好價錢,改善生活。
許世彥背著行囊,穿越林海,一路來到了仙人洞附近。
他自己一個人,不打算走太遠了,就把這方圓十多里的地方定為山場。
放山人進山,第一件事就是拜山神爺老把頭。
用三塊石頭,兩豎一橫搭成“老爺府”,也就是山神爺老把頭的廟。
在老爺府前插上三根細樹枝代香,跪拜祈求山神爺保佑平安發財。
拜完山神,要選一處背風向陽的山坡,搭地戧子,也就是放山人所住的窩棚。
先用快當斧子砍三根木桿,再扒一些楊樹、榆樹的軟樹皮將木桿綁起支三角架。
從樺樹上扒下整張的樺樹皮,苫在上面防雨,里面鋪上干草和獸皮防潮,這就算是放山人臨時的家了。
地戧子搭好,還要去周圍砍一些干柴。
長白山的夜間很涼,野獸也多,生火堆可以取暖、驅趕蚊蟲、防止野獸、為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柴禾的擺放也有講究,得順著,取順利之意。
忙活完這些,大半天也就過去了,于是生火燒水,吃飯休息。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阳春市|
黑河市|
拉萨市|
隆安县|
确山县|
讷河市|
舟曲县|
安庆市|
确山县|
武宣县|
大厂|
华安县|
田东县|
镇宁|
丽水市|
咸宁市|
渭南市|
吕梁市|
舞钢市|
师宗县|
廊坊市|
华容县|
翁源县|
岑溪市|
沙坪坝区|
久治县|
安康市|
米林县|
六枝特区|
宣化县|
沁水县|
鄂托克旗|
平昌县|
惠来县|
莱芜市|
廉江市|
东丽区|
勐海县|
安福县|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