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想要表達一個想法,直接表達是最蠢的方式, 很多人在網絡上與人爭吵,總是無法回歸到理論的討論上,就是因為直接表達的方式很難說服對方。 直接表達沒有討論的邊界,也沒有方式的限制, 也就是說人生攻擊、謾罵、侮辱、挑釁、扣帽子的手段都可以使用,而且相當好用。 很多人的想法就是:與其好好討論,不如謾罵別人。 真正能說服一個人的方式是講故事。 小時候很多人在課本上看到一些名臣勸諫都會引用或編寫一個故事,說服固執的皇帝和太后。 而這也正就是電影的魅力, 它可以用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一些道理,而這些道理是靠人們自己悟出來的, 你或許會排斥,或許會認同, 但這種方式溫和又友好,很多人都可以欣然接受。 并且故事本身就故事本身的邊界和限制,這使得人們討論時也被限制進一定的范圍內。 石良平沒有再遮遮掩掩的,十分欣然地告訴了她們這個故事叫做什么。 這是有關“兵仙”韓信的典故故事——問路斬樵。 這是個后世出現的典故,真實性未知,其說法也好幾種。 有逃亡前去劉邦期間發生的版本,也有前去攻打項羽時遇到樵夫的版本。 他要把“問路斬樵”與“兔死狗烹”聯系在一起,這是他今天要講的故事。 今天的問題的本質不是韓信與樵夫,也不是電車難題。 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一人的必死”和“萬人的可能死”,誰更重要? 韓信在問路斬樵中,面對“樵夫的必死”和“軍隊萬人的可能死”這個選項, 他選擇了“樵夫的必死”。 樵夫是無辜的,他沒有做錯什么事情,但是他依舊被犧牲掉了。 在“問路斬樵”的典故中,韓信是作為選擇的那個人, 在“兔死狗烹”的典故中,韓信卻成為了被別人放上砧板上選擇的那個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