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外面,姜青云和古殊攜手走進來。 如果在現代,古殊這種人,就是純粹的學者。古殊這種人,心中沒有太多的彎彎繞,他們心中有的,只是最純粹的學問。任何一點新奇的文學創作,他們都能如飲甘露一半陶醉。不可自拔。 如果是姜青云,那他頂多覺得余墨這首詩寫的不錯,讀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是一片佳作,但,也僅此而已。對于姜青云而言,詩詞和茶水差不多,可以養生,可以靜心,甚至可以解渴,但,也僅此而已,有他不驚喜,缺他不可惜。 所以進門后,倆人的反應也是大不一樣。 古殊關注的是《青松》這首詩本身,而姜青云關注的卻是余墨的文采。 兩者看似差不多,實則大相徑庭。一個是純粹的學問,一個是純粹的利益。 姜青云關注的,就是余墨本身的能力,更確切地說,是余墨在金陵詩會和鄉試中成功地幾率,只有余墨成功了,他才會對他有益。 這不是姜青云利欲熏心,而是每一個官員的常態,沒有這種利欲心,那也就不回去做官,而是會成為像股數這樣的儒家學者。 “長東,這首是可有名字?” 古殊進來后,就迫不及待的發問。 余墨和秀才急忙先起身見禮,然后余墨才長身回答:“教諭,這首詩本就是隨意之作,既然是送給康兄的,那就叫雪松吧?!? “雪松,雪松......”古殊叨咕兩遍,面露贊色?!昂靡粋€隨意,隨意中卻盡顯不隨意,呵呵,這首詩雖然簡短,卻正如你說的那樣,隨意中的不隨意,平凡中的不平凡,必是傳世之作,今日之詩,今日之事,將來定會傳為一段佳話!” 姜青云微微驚訝,他沒想到古殊會給出這么高的評價,雖然他是進士,但是在若論學問,他自知差古殊甚遠,而且,這些年游歷官場,當年的那些文學素養已經丟的差不多了。 還有一點,這件事只有姜青云和古殊兩人知道,當年古殊之所以沒考中進士,不是因為學問不夠,而是因為古殊自己不想考了,中了進士,就必然會入朝為官,不管官職大小,但總算是邁進去了一步。古殊素來不喜官場,不想邁出那一步,他考科舉,純粹就是為了學更多的東西,見識到了進士的科舉卷子,他的目的達到了,也就及時收腳了。 也就是說,不是官場淘汰了古殊,而是古殊放棄了官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