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樣的店鋪不遠處就有一家,招牌是“南國”。老板是從廣東過來開的店。其經營模式為早晨開始賣茶點他家的定位是“中檔”,專做“中產之家”的生意。建筑裝潢精致上檔次,菜品花色多,價格適中。上午兼賣早茶。又專設宴會廳用來擺酒席,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本地中產:高級歸化民干部、工廠的技術工人、農場主和中小商人,生意頗為火爆。
這家店標榜“正宗廣府風味”,做得是“廣府菜”和“廣式茶點”,實際上17世紀的這兩者和舊時空的差異很大。許多粵菜中的名菜名點在本時空都成了元老“首創”。而且過去酒家和茶居屬于兩個行當。照規矩酒家業是不能兼營茶居的,南國的“二合一”經營模式被說在17世紀絕無僅有,就是到了二十世紀也是進入三十年代才逐漸行程的。所以這家鋪子本質上還是“髡味”的。據說老板和廚子都受過一位黎姓元老的指點。
南國酒樓的門臉較之杏花樓之類的高級酒樓要小的得多,位置也略偏些。但是它的外立面裝潢卻頗為考究,講究一個古色古香――當然這個古色古香其實是舊時空的“古色古香”,對一個廣州元老來說,這種風格會勾起他的五羊舊夢。但是對于17世紀的百姓來說,這卻是“澳洲風味”。
南國酒樓層高三層,此刻夜幕降臨,酒樓的燈火便如同點點繁星,門前兩盞紅燈籠高懸兩側,映照著木質的招牌,上面用金漆寫著“南國酒樓”四個大字,落款正是“洪璜楠”。門前是云石臺階,擦得干干凈凈。
此刻正是晚間營業開始的時候,酒樓內漸漸熱鬧起來。門口站著兩名迎賓身穿一種左右開叉,裁剪靠身高領長裙,用正宗的“廣州官話”微笑著迎接賓客。聲音溫柔而甜美。
陳識新是廣州土著,何曉月亦是廣州府人士,聽到熟悉的家鄉話,心中很是溫暖。還未進店,便有了幾分好感。
進得店堂,迎面便是一座石砌的“風水池”和權充屏風的假山盆景,池內游動著一群五彩斑斕的金魚。沿著墻壁擺放著十多盆蘭花。
大廳里懸掛著許多八角宮燈,一張張圓桌整齊排列,每張桌子上都鋪著紅色的桌布,上面繡著金色的龍鳳圖顯得既喜慶又莊重。
此刻晚間的客人們陸續入座,其中既有一家大小,也有三兩知己,還有的是商旅宴請客戶。他們或低聲交談,或開懷大笑,空氣中彌漫著煙火油脂的氣味,滿是輕松和愉悅。
因為要“談事”,三人便舉步上樓。二樓是半敞開式的包廂,用屏風隔離,既有一定的私密性,又不像正式包廂那樣有消費要求。便在這里選了一個臨窗的雅閣入座。憑窗望去,外頭萬點燈火,街面上人頭攢動。他們看著這夜景不禁有些癡了。直到服務員過來點單,這才回過神來。
“也不知看了多少回了,每回看到,還是忍不住要看……”何曉月感慨道。
陳識新一笑:“我來臨高那會,街面遠不如現在豪華,更沒有這般璀璨的燈火。可是那會剛從廣州過來,何曾見識過整條街面上都有燈光的!站在東門市的街道上,真覺得自個來了天上一般。”
“你們兩個可真會說話,”郭熙兒皺了下眉頭,“點菜點菜!”
“吃喝上頭你們清,委托給你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