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各有發展-《君臨戰國》
齊國復辟了山河,秦國重掌了失地,趙、魏、韓各有所得,也算滿意,唯有楚國損兵折將,十萬楚軍都折損在這次伐齊中,不過事后還大著臉來要賠款,仿佛事前要毀約,加大剝削的不是它一般。
但是齊國暫時沒有與楚國翻臉的實力,不想楚國再聯系其它幾國,對齊動武,比較現在恢復經濟,安置百姓,重振超綱,整頓國防才是當務之急,給楚國的賠款并不多,所以也沒有矢口否認。
六國達成了協議,交換了和約,已經到了年底,中原終于迎來短暫的和平期。
燕國這次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卻達到了削弱鄰國強齊的圖謀,事后又出售給齊國一些糧草,救濟齊國缺糧的難題,使得齊國人對燕國都有了好感,一些投奔燕國去的難民們,不少就留下來,被安置在一些城郭外的村野,許諾開春后會分配一些田地,發放農具,可以放心生存下來。
就這樣,三四十的齊國難民,見到燕國民風務實,社會和諧,有七八成的人都表示愿意留下來生活。
七雄得到了重新洗牌之后,實力的順序被重新劃分,依次是秦、趙、魏、楚、齊、韓、燕,齊國從第二位跌落到第五位,而燕國雖然最近一年半推行變法,但是畢竟時日尚短,而且地處一角,六國仍未放在心上,所以還把燕國放在末位。
“七雄排名,末位就末位吧,只是暫時!”辰凌得知這個排名后,沒有絲毫不悅,反而有些慶幸,排在末尾,暫時不會引起六國的威壓,只要再給他兩三年儲備,就能在中原各諸侯國內創建許多工坊和商會,異地組裝和出售燕國的商品,經濟壟斷,將會大大擠破六國本就很微弱商業體系。
而且辰凌相信,兩三年之后,燕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超越其它六雄,成為第一位,軍力也會飆升,騎軍籌備妥善,火藥研制出來,就是對東胡用兵的時候了。
介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七國各有掣肘,沒有發動大規模沖突,當然邊境小規模戰斗還是不可避免,總體來說,相安無事,都在忙著鞏固底盤,發展經濟,修筑城墻等,春去秋來,兩年的時間過去了。
在此兩年時光中,燕國抓住了戰略機遇,變法更深入,興工商,重文教,扶農牧,大修水利,開墾荒田,改造農具,提高物質、生產資料等,給各行各業制造大量的盈利機會。
這樣一來,鄉野民眾,豐衣足食,存糧富裕起來,有了自己的鐵農具,如鐵鍬、曲犁、鐮刀、斧頭等,以前燕國鄉野農夫,用的都是青銅鈍器,甚至石斧等,耕種效率低,浪費很多人力、物力,如今生產工具改善,耕種面積大幅度提高,糧產也豐富了。
在經商方面,效果最明顯,其它諸侯國內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簡直工商業發展,而燕國卻鼓勵和保護工商業,尤其是經濟命脈,全部操控在國家手里,紡織、造船、軍工、陶瓷、磚窯、煤礦、鐵礦、印刷等等,都是國家控股,民辦的手工業如養蠶、種棉、絲織、制筆、牙刷等小東西,由私人商賈經營,市場空前活躍起來。
最重要的是,燕國與匈奴的經濟貿易區,烏蘭察布,燕國人與匈奴人、胡人、游牧人在此經商,許多中原日用品流向大草原,而草原上的奶酒、奶酪、牛羊肉、獸骨和絨毛、馬匹等,大量流入燕國商家。
羊毛的儲備多了,帶動了紡織業的發展,特別是水力紡織機的研制成功,比之前手工紡織,在速度和質量上都翻倍增長,上品羊毛衣、絨衣等,銷售中原六國諸侯,迅速積累財富。
在軍工方面,四十萬燕軍在兩年幾乎換代了一批武器和甲胄,在現代,考量一支部隊的戰斗力,除防御方面外,就是從機動力、火力、通訊能力等方面平定綜合能力,在冷兵器時代也大致如此。
從防御力上來說,一直沖鋒陷陣的部隊,不穿甲胄弱于輕甲,著皮甲弱于鐵甲,穿鐵甲中鱗甲又弱于板甲,但是板甲的要求太高,造價也昂貴,普及起來不顯示。
而且制造板甲最重要是技術過硬,要有機加工才能實現切割、沖壓等標準化,兩年中,軍工廠日夜生產,冶鐵制造,終于使六大軍區四十萬軍人,都穿上了鐵甲,武器配備整齊,長矛、長槍、長戈外,每一位士兵另外發放軍用一把匕首和腰刀,凜冽生威。
在燕山軍區,發展了三萬的騎兵,其中有五千重裝板甲兵,使用厚重的陌刀和長槍,絕對野戰中的王牌,為對付東胡做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绥化市|
博乐市|
芮城县|
苗栗县|
平度市|
乌拉特后旗|
湛江市|
黄冈市|
喀喇|
桐柏县|
谢通门县|
漳州市|
镇雄县|
昭通市|
淮滨县|
东平县|
冷水江市|
府谷县|
琼结县|
青川县|
惠州市|
西峡县|
永康市|
丰台区|
台东市|
平罗县|
自贡市|
大余县|
沛县|
平顶山市|
龙岩市|
大厂|
耒阳市|
临西县|
德阳市|
巴彦县|
永善县|
克山县|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