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月圓中秋過后的一個月間,各地戰(zhàn)火燒起,慘烈大戰(zhàn),在各處不斷上演。 北方中山國,雖然是二流諸侯國,但是國內畢竟多戎狄民眾,天生好戰(zhàn),一半是騎兵牧民,體格魁梧,這次面臨著滅國之危,全國上下都動員了。 白狄為主,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許多牧民自發(fā)參戰(zhàn),自帶皮甲和箭矢,彎刀與長戈,臨時組建了大軍,與趙國的軍隊交鋒。 中山國所占的地利,雖不比秦國“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野”,但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晉之咽喉,憑滹沱河(史稱“小黃河”)之天塹,戰(zhàn)守遷之便利優(yōu)于趙國之邯鄲而不亞于燕國之幽薊。 趙軍與中山軍隊,在滹沱河發(fā)生一場慘烈的大戰(zhàn),雙方各投入十多萬人馬,不可避免來了一場硬仗。 首先是騎兵的沖鋒,猶如兩股決堤的洪流,沖撞在一起,剎那間的停滯,然后就是人仰馬翻,血花飛濺,前排的騎兵,他們明知是死,但是已沒有第二條路可走,甚至只要稍一遲疑猶豫,就會后續(xù)源源不斷的大軍鐵騎擠撞踩踏而死,只有沖上去,無論他們心中是否畏懼,是否愿意。 “嘩啦啦!” 兵器、衣甲、戰(zhàn)馬、騎士、馬鈴、鐵蹄各種器物發(fā)出不同的聲音,匯聚在一起,嘩啦啦一陣亂響,有兵器貫入馬身人體的血肉之軀時發(fā)出的聲音,和被巨力折斷的聲音,緊接著就是各種慘叫聲。 馬上的騎士在慘叫,地上阻擊地長槍兵也在慘叫,人仰馬翻,血花四濺。 趙軍驍勇善戰(zhàn),經(jīng)過胡服騎射后,騎兵的沖擊力,明顯高于中山國的牧民,游牧民雖兇狠,但畢竟大多沒有進過正規(guī)的訓練,排兵布陣、武器裝備、盔甲精良方面都有所不如,甫一交鋒,中山國騎兵被擊潰后,頓時士氣就瓦解了。 這一戰(zhàn)中,廉頗顯示出名將少年的姿態(tài),親自率領三千鐵騎連踢帶踹,長戈上下翻飛,他們不做絲毫停留,整支鐵騎成錐型,就象切死豬肉似的,從沸沸揚揚的中山大軍中殺開一條血路,直沖了進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