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棋獲得了隨意在手術室旁觀手術的機會,這讓張軍艾可龍這些大學實習生們都急紅了眼。 要知道實習生的主要工作是寫病歷、換藥、管床等基礎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 哪怕是大學實習生,也有跟著帶教老師才能一起上臺,可是帶教老師不可能天天上臺手術的,比如幾個主任,今天要開會明天要出差,每周還有固定的門診。 所以張軍他們上手術臺的機會并不是太多。 就算上了手術臺,帶教老師做什么,他們就旁觀什么,病種并不會太多。 要知道1982年的越中地區,雖然經濟已經開始活躍了,可是有錢上醫院的老百姓畢竟是少數。 越中地區總人口400萬,農民占了絕大多數,農民有病就是拖,拖不過去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無特殊情況是不可能送城區醫院治病的。 地區所在的越中城區總人口40萬,工人占了一半,條件比農民好一些,但也遠遠沒到想住院就住院,想手術就手術的地步。 公費醫療? 為什么海東省后來幾乎都是民營經濟的天下,國營廠占比不到5%,其實八十年代初,海東省的國營廠效益就不行了,遠比東北九十年代初的下崗潮要早。 只是海東省的工人想得通,務實,舍得下面子,國營廠待不下去了,都去鄉鎮企業或個私企業“兼職”了,這才沒有出現東北式的悲劇。 說這話的意思,八十年代的工人同樣沒錢,公費醫療也別指望了,除了越鋼廠、化肥廠、化纖廠等企業外,其他國營廠都不行了,廠子報銷不了你的醫藥費。 越州地區,最好的醫院就兩個,一個是人民醫院,一個是二院,這里的外科最好。 其次是越中四院,但這家醫院比較特殊,掛著地區牌子,卻是省里直管的療養醫院,而且并不在城區。 其他就是一些縣級醫院,也就能開一些闌尾炎的小手術,再復雜一點就只能抓瞎了。 朱火炎將手術參觀權限開放,陳棋可以旁觀所有醫生的手術,這就給他的“眼界”打開了一扇窗戶,將來格局就大,這種待遇就是親兒子了。 不但是張軍他們眼紅,王閃濃、丁碧濤、尹繼剛等等幾個死黨,包括所有衛校男朋友都羨慕得不得了。 相反,蘭麗娟、潘葉、邊紅恩這些女同學是無所謂,反正女同志是不可能留在外科的,實習,也就是來打打醬油。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