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隨著青州戰(zhàn)場接連傳來的捷報,公孫修可一直沒有閑著,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能每次都御駕親征,該交給手下的,還是得交給手下去辦。 他明白大小戰(zhàn)場的捷報既振奮著燕國得軍心民心,同時也挫低了魏國的士氣。在他看來,曹爽所面臨的爭議還是比較巨大的。 畢竟他的突然上位、成為輔政大臣、霸空朝廷,更是隨意地把司馬懿、蔣濟這樣的老臣隨意升遷架空,其權(quán)力的根本來自于曹睿的破格提拔,以及被打壓多年的曹氏宗親的合力支持。 當然——這一舉動也是曹睿的無奈之舉,畢竟臨近死期,不得不為子孫后代著想。選擇曹爽是給他當權(quán)臣的機會,畢竟他沒有過高的威望,也不是直系宗親,而是支系宗親,這就隔了一層距離。 若是從曹植、曹彰等太祖的后人中選擇托孤,就極有可能被篡位的風險,這也是曹睿臨死前的顧慮,排除了曹宇——此人是曹操與環(huán)夫人生的兒子,與當初的神童曹沖是同母兄弟。 從歷史上看,曹爽是疏忽大意,被司馬懿陰了之后送了老命,連帶曹氏江山都被司馬氏所奪。 大體情況如此,可背后的推力也可想而知,曹丕稱帝是來自世家的支持,九品中正制這個影響魏晉六朝的制度可看作是洽談的階梯。 司馬懿作為士族的代表人物,曹爽則是宗親的代表,雙方的陣營注定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在公孫修看來,如果曹爽只針對于司馬懿一人,那司馬懿是必死的,可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大肆的風卷殘云般逼迫,已導(dǎo)致魏國的士族擰成一股繩,并推出司馬懿為核心,這就成了一個強有力的聯(lián)盟。 即使是曹爽威權(quán)并重,也難以撼動整個士族階層,別說是他這樣色厲膽薄之人,就連曹操、曹丕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更加不是曹爽能解決的。 公孫修早已暗中寫信,命陳超催促司馬懿攜同百官彈劾曹爽的失職,否則遲則生變。 雖說他討厭死了司馬老兒,歷朝歷代文人讀史至此也要唾司馬懿一口,可如今兩人卻是基本處于同一條戰(zhàn)線上,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利益最大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