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通往沼澤地的路上,郭小潔仍舊在不斷調動著蟻群。 她的蟻后之軀距離蟻群太遠的話,同樣會無法做到精準控制,所以必須每隔一段時間,留下一群螞蟻作為“中繼站”,以維持控制要塞螞蟻的能力。 不過這只是暫時的。 隨著狽族持續挖掘地基,等到她認為無需螞蟻做衡量標尺的時候,就會撤去對要塞螞蟻的精準操控,只用它們來做監察的耳目。 而蟻群的大部隊,基本上都分散到沼澤地外圍,等待進一步的命令去了。 徐云書很喜歡這種模式。 每一次探險都是對生理和心理的極大考驗,如果再疊加全圖黑暗,時間久了,繃緊的神經會影響到徐云書的身心,讓他逐漸無所適從,不再能適應現實世界的平和。 徐云書個人也不喜歡提心吊膽的感覺。 而郭小潔的蟻后會將探險遇襲的意外大大降低。 在高山區的時候,蟻群的大規模犧牲為徐云書提供了寶貴的視野和時機,探明和偵查過敵情后,才游刃有余地擇機而動,最終收獲頗豐。 這一回自然也不例外。 沿著上次趙玉郎帶隊的通道,徐云書駕馭著白狼身軀,輕輕松松抵達了菌絲通道外圍。 這處通道仍舊保留著之前的配置,然而來者卻已然完全不同。 無錯更新@ 彼時徐云書只有四級,而如今卻已經是五級掠食者了。 在山崖頂部觀察的話,這處懸崖跟沼澤地真菌的距離很窄,似乎輕松一躍就能跳過,不過實際抵達此地才能發現,事實上,它們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 只是作為參照物的懸崖山石和真菌團實在太過龐大,因此造成的視覺陷阱罷了。 徐云書就站在山崖的這頭,旁觀著蟻群沿著密密麻麻的菌絲,大規模向孔隙處行軍的畫面。 這些細小的蟲豸有體型龐大者無法比擬的優勢。 完全無法承重的菌絲成為了它們行軍的橋梁。 經過了兩日的休整,郭小潔的蟻群數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換句話說,這一趟行程,又有炮灰可以揮霍了。 沼澤地真菌團內外部的氣體交換時間比較規律。 就像徐云書在沼澤地頂部見到的那樣,這個通往外界的孔隙在持續了二十幾分鐘的平靜后,終于緩緩張開。 氣流逐漸強勁起來,形成了菌絲通道處旋轉起來的無形吸力。 近五千只的螞蟻徹底放松肢體,任憑洶涌的風將它們刮進真菌團之內。 徐云書也看準機會,縱身輕輕一躍,輕輕松松鉆回了沼澤地的第二層間隙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