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二支兵,令他沿安居骨水(烏蘇里江)而上,討伐五國部女真。 第三支兵,令他直搗會寧府,討伐完顏部女真。 第四支兵,令他直搗黃龍府。 第五支兵,令他直搗遼陽府。 第六支兵,令他沿海南下,討伐長白山諸部女真。 許貫忠這般用兵,讓王寅、高玉大是驚詫。 合則強,分則弱,此乃兵家皆知之理,況且若論單兵戰力,扶桑兵馬遠弱于女真,如此各自為戰,傷亡豈不平白大上許多? 許貫忠卻自有一番道理,對王寅等人道:“許某如此用兵,考量有二,其一,吾等此番出征,乃是配合武大哥動作,因此時間越快越好,波及范圍越大越好,但達目的,何慮傷亡?” “其二,吾在扶桑兩年有余,深知扶桑人之性情,其輩貌若謙恭,暗里野心勃勃,如今勢弱尚能服膺,但是天道無常,哪一日他似女真一般起大運時,必為我華夏之患,且讓他多死些人,乃是有益無害之舉?!? 王寅聽他說罷,這才曉得許貫忠之著眼處,比戰事本身還要更高一層。 六支兵馬展開攻伐,沿路戰斗,順利中不失激烈。 順利自是理所應當,自阿骨打兵發上京以來,一路大戰連連,國中精兵猛將,不時征調。 及至近來,又有斜也書至,連國師普風等人一并調走,于是后方愈發空虛,扶桑大軍殺至,豈有不順之理? 那么既然順利,如何又戰得激烈呢? 只因女真乃是奴隸制度,歷經十年戰事,開疆拓土之余,各家都有許多奴隸,種地開荒,喂牛養馬,其中健壯男子亦是不少。 各處守將見軍情如火,都將這些奴隸召集起來,許他以軍功換自由身,于是聚奴成軍,披甲殺敵,亦給扶桑軍造成許多殺傷。 如此大戰半月,會寧府、黃龍府,皆被打破,殺傷女真各部十余萬口,扶桑兵亦折了八九萬人。 眼見金國后方已然殘破,高麗國忽然出面相助,聲稱“兄弟邦國,榮辱與共”,發兵三萬來救女真,長白山下一戰,將征討長白諸部女真的扶桑軍殺得丟盔棄甲,十不存一。 許貫忠得知,大笑道:“高麗者,本為漢唐妾,茍合契丹在前,媚從金國于后,若不加教訓,寧不知世上尚有中華也?!? 遂聚集幾路兵馬,共計六萬余人,徑直來伐高麗。 高麗國王知悉大怒,親往軍中坐鎮,麾下四名大將金緣、耶律寧、崔弘宰、黃君裳,悉數在列。 不數日,雙方于長白山下相遇,分據鴨綠江西東岸,高麗王自恃江水天險,令人乘小舟至西岸,發箭亂射,以為取樂。 不料許貫忠熟知地理,早已有備,當夜無數海船入江,船舷相連,搭以大木,百丈長橋,轉瞬而成。 扶桑兵鼓蕩而過,高麗兵大驚,群起而攻,箭射槍扎,阻擋扶桑兵登陸。 “玉面槍神”王寅見戰局不利,騎馬登船。 他那匹好馬“轉山飛”,原來本事不止轉山,登舟跳船,亦如插了雙翼一般。 如此一路縱躥到了東岸,凌空一躍,恰似天馬飛來,高麗兵以箭射之,王寅槍勢展開,羽箭紛紛墜地。 眨眼之間,戰馬躍上岸去,王寅那條槍神出鬼沒,真個萬夫莫當,手起處殺翻一二百人,扶桑兵馬興奮嚎叫,紛紛上岸。 高麗戰將耶律寧見識不妙,大喝一聲,躍馬提槍,來擋王寅。 這個耶律寧,本是遼國猛將,被女真困在城中不得出,高麗王素知其勇,許了無數財寶,同女真人交換此人性命,招募在本國為將。 他要報國王知遇之恩,故此奮勇來戰,王寅自然不懼,二人走馬如飛,各自使槍,戰了十余合,高麗戰將黃君裳見耶律寧有些不敵,手舞雙刀上前助陣,高玉恰好過來,右手金槍、左手銀鞭,將他擋下。 兩下里又戰七八合,王寅槍勢如龍,呼的一槍,刺穿耶律寧心窩,那將倒墜下馬死在當場。 黃君裳心中驚恐,雙刀有失章法,被高玉使鞭砸開刀,一槍刺下馬去。 高麗連折兩個大將,當即大敗一陣,退后數十里,正要重新立寨,不料許貫忠用兵神速,驅軍緊隨而至,高麗兵又折一陣,只得再退。 如此一退一追,一晝夜間,高麗連敗九陣,敗退六十余里,折了人馬近半,余眾亦是疲憊至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