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著眾軍一分,幾個官兵抬著一副門板走出,上面果然是陳翥頂著西瓜腦袋的尸身。 那兩個都監見了,也不由兔死狐悲,都道:“罷了,既然他已戰死,吾等如何好和他爭功?” 當下引了人來見童貫,童貫唏噓一番,吩咐厚葬,便派遣王稟領本部人馬,入城洗蕩一番,待確定了安全,這才入城。 隨后記點戰損,自家折了兵馬三千有余,又有六七千人各自帶傷,能戰之士,僅剩六萬。更折了王文斌、韓天麟、吳秉彝、李明、陳翥五個大將,其余戰損將校不下數十人。 賊兵這邊,遭殺死一萬一千余人,還有三千多個傷重的,都扔在城外待他自死,俘虜兩萬余人,其余者或是隨著大隊逃跑,或是潰散不知所蹤。 擒獲敵軍主帥段二,斬殺賊軍中有名將領十一人,乃是衛鶴、賀吉、郭矸、陳贇、顧岑、耿文、薛贊、翁飛、錢儐、錢儀、季三思,至于牙將之流更是不計其數。 童貫看后,不見悲喜,讓書記官取出功勞簿,一一記了諸將功勞,尤其點出曹操為首功,隨后親自寫了奏疏,令飛馬傳去汴京,其中有部分字句如下—— “時賊兵十五萬眾,四下大至,用驍勇之士為鋒銳,王文斌、吳秉彝等先后戰死,吾軍兵少,陣勢搖搖欲墜,眾人多有勸臣撤軍者,臣慨然曰:吾受天子恩澤,豈有不死而退之理?眾人欲強之,有劉延慶麾下戰將武植者,匹馬沖來,揮槊亂擊,厲聲曰:吾軍未敗,言退者可斬也。臣壯其言,立斬一人,眾人色變,不敢語退。 “武植告曰:童公,戰事危極,公若敢沖陣,或能有變。”眾人又勸不可,臣曰:他為將,吾為帥,將帥皆不恤命,眾軍自然奮發。于是臣親捧帥旗,以武植、劉延慶、韓世忠等為前鋒,聚數千禁軍疾突賊陣,眾軍望帥旗動,齊聲呼曰:童公貴胄,而不懼死,吾等此身何惜?皆鼓血勇,怒與敵戰,局勢乃稍安。 “賊之中軍,有三萬人眾,六倍于臣,望臣至,箭如雨發,臣雖被眾軍掩護,猶中三箭,若非陛下贈臣金甲堅厚,已為國之忠鬼也。其余中箭而死者,不知凡幾,一時兵不得近,臣鼓勇大呼曰:天子日夜望我等捷報至,諸君欲讓天子失望乎?眾軍聞言,齊聲呼曰:吾等寧肯萬死,不肯失天子所望也。 “遂冒箭雨驅馳,賊又遣重將八員來擋,武植、韓世忠等輩奮勇死戰,一一陣斬之,然而賊軍甚眾,一時難敗,臣望之心急如焚,遂使從將捧帥旗,親執御賜弓箭而射,仰賴天子洪福,二百步外,正中賊帥面門,賊勢始亂,西軍老將劉延慶,長驅直入,揮刀斷敵帥旗,群賊遙望,皆大驚,號泣曰:天子有神助,天兵不可擋。遂大潰之,欲歸樊城而守,而臣早遣陳翥,先伏于漢水上游,沿江而下,奪其水門,賊遂棄城而去……” 童貫是個講究人,他把奏疏當寫,順手奪了射段二的功勞,倒不是貪功,純粹是了解趙畫家的藝術家情節,要讓自己占個c位。 他倒也沒有白奪劉延慶的功,順手便把韓世忠奪旗之功給了劉延慶,至于韓世忠,本是無名下將,有斬將之功難道還不知足?何況在奏疏里二提其名,至少老童自問對得起他也。 奏疏遞出,老童這一次倒沒像之前般,說什么“待回朝一并封賞”的話,直接將曹操從劉延慶底下剝了出來,封為指揮使,將陳州兵和陳翥所遺的兩千鄭州軍交給他率領。 此外,將唐州兵交給了王稟,許州兵交給了劉延慶,補充了他們各自的消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