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周末,李昭又帶著蘇雅回家去了,兩人現在的關系已經穩定下來了,李昭已經在想什么時候結婚了,他的想法是盡快。兩人本來就已經認識了幾年,再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相處,李昭覺得時間也差不多了。 現在李星已經改為一到兩個月回家一次,每天除了上學,就是在醫院里實習,最近都不可能頻繁的回去了。王珺現在要回家也只能跟著李昭他們一塊了,這次就是騎著李昭的自行車,和兩人一起回去的,這樣有個照應。 現在李星的復習也走上了正軌,果然如李昭所想的那樣,他的老師總結的那些書目果然是有問題的,雖然內容上差不多,但深度上確實和醫科大的沒法比。他老師推薦的書目只能算是科普,只是大概解釋了原因,但本質的內容差不少。 考試的時候一旦遇到這樣的題目,按照老師給的書目最多只能拿到一小半的分。這也是他們這些中專生很難直接考上大學的原因所在,你都不知道該復習什么書,又怎么能符合別人的要求呢,所以書目也是一種考驗。 還是有關系好辦事,醫院里的醫生聽說李星準備考醫科大,還有醫生回學校的時候,順便幫李星打聽了該復習哪些書,就這樣,李星不但搞定了該復習的書,更是連筆記都有,有不懂的,還可以直接問醫院里的同事。 這樣的情況下,李星基本上已經有八九成的可能考上醫科大了,最后那一兩成,主要看臨場發揮。這樣就已經很不錯了,已經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占盡了優勢,如果這樣李星還考不上,那只能想辦法讓他讀大專了,因為他不是那塊料。 回家先是檢查一番各個項目,還別說,現在和農業部掛上鉤以后真的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村里常有農業部委派來的農業專家指導,各個項目都有不少改變。 效果比李昭這個二把刀弄得強多了,一番檢查后發現,蚯蚓養殖現在不再是單一品種,雖然沒有像軍墾農場那樣有很多品種,但也變成了三種,現在也是在做對比試驗,看來應該是軍墾農場篩選出來的。 放到這邊也是和軍墾農場的進行對比,看看不同人養,會有多大差異,如果影響不大,那么就算是可以進行推廣了。當然能這么快走到這一步還是李昭的功勞,畢竟他幾年時間的培育,已經讓養殖有了一定的規模,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而現在有了各方面專家的出手,雖然時間還不長,但已經有了不少突破。其中最關鍵的菌種篩選,現在就已經有了突破,當然具體情況李昭沒有問,不過效果比李昭自己培養的強了不少,總體上來說,原料處理上可以減少兩三天。 蘑菇等菌類種植也已經開始了,不是李昭搞得那種試驗,而是真的開始種植了,現在搞了有幾畝地,李昭看了看,主要是平菇,也就是平時吃的最多的那種。 問了技術人員才知道,原來平菇種植已經開始推廣,去年就有地方種植成功了,李昭他們村是這次推廣種植的一個示范點。其他菌類種植還是處于摸索階段,比如軍墾農場種植的木耳,現在還會不時出現各種問題,也算是處于摸索階段。 看完村里的情況,李昭也是大大的松了口氣,農業上面自己畢竟不是專業的,只是有想法,但實施起來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的,很多細節李昭處理的都很粗糙。 不說別的,就單說養蚯蚓,李昭也只是將項目搭起來了而已,這不是李昭的技術有多強,僅僅是因為蚯蚓自身生命力頑強,從蚯蚓的分布我們就能看出端倪。只要條件差不多,就可以養的活蚯蚓,這完全得益于蚯蚓的自適應能力。 現在則是不同了,現在只需要自己把握住大方向,技術的事情直接交給專家就可以了。由于生態農業的想法是自己提出來的,這些專家對自己還是非常尊重的,這不,知道自己回來看看,身邊就隨時跟著人,給自己解釋各種操作的原因。 看來隨著后續規模的擴大,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是指日可待了。最多三五年的時間,李家村的各個項目都將走向成熟,到時候各種機器也能基本能到位,未來采用機械化耕種,村民們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看完各個項目,李昭也就回家了,現在正是吃嫩玉米的時候,也是為了節約糧食,所以村里每天都會固定掰一些作為輔糧。蘇雅也是這個目的,她以前想吃嫩玉米還是比較麻煩的。 剛回到家,李昭就看到蘇雅已經啃上了。坐在小凳子上,雙手拿著玉米的兩端,像個小倉鼠一樣,不時啃上一口,而且由于太燙,還要不時換手拿。看到這一幕李昭不由得一陣好笑,平時挺注重自己形象的,這得有多愛吃嫩玉米啊。 想著就走進廚房,洗好手拿出一根筷子,幫著她把筷子插進玉米芯,再交給她。然后就是看著她一副見了鬼的表情,很是好笑,不由得說道:“這都沒想到啊,你是有多愛吃嫩玉米啊,饞嘴成這樣?” 說來也是,從根據地走出來的人,是最能體會物資匱乏的,如嫩玉米這種,小時候都是他們盼著的美食,一年也就吃上三兩次。家里可都舍不得這么吃,浪費糧食,每年也就是嘗個鮮罷了。 蘇雅也是有什么說什么:“小時候就愛吃,這又有幾年都沒有吃過了,特別想念小時候的味道。著急吃,就沒想那么多,直接上手拿了,燙死我了。”說著還向李昭展示自己被燙的發紅的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