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含元殿中。 百官被昨晚皂衣處的行動所鎮住,在皇帝今晨通知今日便開朝議后,沒有一個人遲到,原本既定寅時四刻的朝議,大部分人在天未亮,剛剛寅時便在宮門外等候。 元吉帝坐在那張象征天下至尊的龍椅上,閉目凝神, 直到下方百官到齊,他才看了王秉一眼。 王秉連忙向前一步,“朝議啟!” 百官靜默,等待皇帝開口。 “去歲北地無雪,腐儒污朕,然昨日北地來報, 天賜瑞雪,此為新年吉兆, 北地四月無雪, 莊稼顆粒無收,今日召集諸卿,便是為了商討處置難民一事。” 皇帝定下基調。接下來的細節自然需要王秉這個太監來說。 “寧古刺史連發三道奏折,言寧古災民遍地,陰晦從生,難民無數,請求朝廷下令,從北涼、北安兩周征調糧食與玄門人手。” 元吉帝等待王秉念完折子,才開口說道,“諸卿認為,北地難民,該如何解決?” 前幾日還在請皇帝下罪己詔的御史臺諸官, 此刻卻是連忙拱手稱贊,“陛下愛民如子,實乃我大晉之幸, 萬民之福!” 元吉帝面無表情, 十幾年的皇帝生涯, 讓他早已看透了這些所謂諍臣。 一個胡發皆白的官員緩緩開口,“北地本就偏僻貧瘠,四個月沒有下雪,北涼北安兩地也在其中,這兩地也都是糧少之地,所以從這兩地調糧,絕非良策。” 張維正身為首輔,是坐著朝議的,他坐在皇帝下首,鼻觀口,口觀心,仿佛超然物外一般。 元吉帝看著在底下各抒己見的,卻沒有一點作用的眾官員,眼中無悲無喜,看向遠處的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早已明白皇帝的心思,便開口說道,“臣以為,這賑災之糧,當以京城出。” “蘇大人此言差矣, 去歲收成不好, 京城也差糧啊。” “確實如此, 京都缺糧,年末議事上已經上奏陛下,這…” 戶部尚書面不改色,“那就京城出錢,去南方富庶之地買糧,本官身為六部主官之一,愿奉上三千兩以供賑災!” 此言一出,眾多官員紛紛色變。 儒家修行不重資糧,尤其是修正五德的儒士,兩袖清風幾乎就是他們的代表,三千兩白銀,在哪里都不是一個小數字。 御史臺烏橫微微一嘆,這次御史臺栽了,隨即心中一輕,他看了一眼站在最上首位置的一人,繼而移開目光,“本官也出三千兩白銀。” 這是皇帝對他們的警告,也是罪己書一事到此為止的信號。 隨著烏橫說話,提及皇帝罪己詔的言官們紛紛開口。 “臣也愿獻一千兩!” ...... 根據官職大小,共籌得白銀七萬六千兩。 元吉帝滿意一笑,隨即起身,看著底下眾臣,“諸卿愛國愛民之心,朕已知曉,便替北地災民謝過諸位,王秉,擬旨下去,著昌邑公主領皂衣處,攜三千虎衛,將銀兩換成糧食與煤炭運往北地,另外,從國庫中在取銀兩,湊夠三十萬兩,一并送往北地賑災。” “是!” 朝議散去,元吉帝心滿意足,所有諍臣都面露悲苦。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