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幾位,都是我們荊州文保中心的專職簡牘保護人員。” 榮華很是自豪的挺起胸膛,指著正在從淤泥里剝離竹簡的這幾個工作人員說道:“他們都很年輕,有兩位是去年才入職的。” “雖然他們在入職之前,沒有接觸過任何考古相關的工作。” “但是現在都已經成為了簡牘修復室的骨干!” 雖然說,現在有一些高校已經專門開設了文物修復專業,但是招生水平非常堪憂,基本屬于無人問津,甚至大部分高考生都不知道有這么個專業。 實際上,荊州文保中心,或者說全國大部分文物修復機構,在招募人手的時候,通常都是從化學、物理、生物、考古學、博物館學、美術等領域招人。 像之前修復那口彩繪漆棺的團隊,里頭好幾個人就是美院出身的,負責彩繪,瀝粉貼金的工作。 國內簡牘修復領域的領軍人方北松先生,也是學分析化學畢業的。 真正從文物修復專業畢業并且入職各文物修復機構的非常少,大多還都在故宮博物院那邊。 “我們中心的文物修復人員,全都是自己培養的。” “60多位技術精湛的文保工作者中,40歲以下的工作人員占七成以上,其中95后占三成。” “我們采取師徒制培養人才,每個科室都有師傅帶徒弟。” “在老師傅的言傳身教下,以老帶新,讓文保工作可以薪火相傳。” 榮華是真的為荊州文保中心能夠有一套獨立于其他文物修復機構,獨屬于荊州自己的傳承技藝,并且發揚光大而感到自豪。 華夏現代文物修復技術并不是憑空出現的。 最早其實是傳承于一批民國時期的文物“造假”和修復師。 雖然古代華夏沒有文物修復這個說法,但是確有一批人一直都在研究如何修復文物。 稍微有點不光彩的是,這批人的目標是為了制造假古董,以假亂真謀取利益。 就像是現代社會里那群辦假證,印假鈔的人一樣。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群造假大師們,為了能夠造出足夠以假亂真的文物,他們的文物“修復”水平也是非常高的。 文物的修復、仿古業在春秋時代就開始出現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