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教授面對陳翰的提問,有一種老師回答不上學生問題的尷尬感。 但是陳翰卻一點都不覺得有啥好尷尬的,李教授不認識也很正常嘛! 就算是現代漢字,大多數人也就只認識那么三五千字。 但是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收錄了一萬多個漢字。 《中華字?!防锔鞘珍浟税巳f多個漢字! 哪怕是漢語言學家都不敢說認得全大部分漢字。 更何況是這種晦澀難懂的小篆。 要知道,比起東漢流行的隸書,西漢初期使用的秦篆(小篆),顯然是更加難懂的。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書同文”統一全國文字后,誕生的一種字體。 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書基礎上,進行簡化得來的一種“簡體字”。 而大篆,又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 大篆繼承了濃郁的華夏原始象形文字風采。 簡單地說就是非常的難懂,說是字,倒不如說是“看圖說話”。 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得來的小篆,雖然說更加簡潔,筆畫也更加橫平豎直,圓勁均勻,不再是像“畫”,而是硬朗的方塊字了。 但是實際上和現代漢字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想要辨別很困難。 而且直到現在,學者們也沒弄清楚所有小篆字的意思。 更別提時不時的還會從一些秦漢時期的竹簡上發現從未發現的“新”字。 不認識可太正常了。 實際上很多篆書字在發現后,到底這字念什么,是什么意思,都要靠語言學家們慢慢去研究和定義。 “那就辛苦李教授了,不行的話等竹牘修復好后,拍照讓院里那些研究古文字的去琢磨?!? 孔建文揮了揮手,打個哈哈便略過了這個話題,振奮的說道: 術業有專攻,他們是干考古的,又不是干古文字研究的,不需要在這一兩個不認識的字上耽誤功夫。 “一兩個字看不懂不礙事,這篇告地書的內容信息量還是很大的!” “可以確定,這位168號墓的墓主人,應該是在漢文帝十三年五月下葬的,甚至日期能精確到庚辰,也就是五月的第十七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