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以,應對敵人的瞞天過海之計,我軍當嚴謹以對,管他如何用假象迷惑我軍,我軍都打起十二分精神。 只要我等足夠謹慎,就不會被敵軍所趁。 三十六計,第二計,圍魏救趙。 此計,在歷史上的使用案例可謂多不勝數。 圍魏救趙一計,其原本的出處典故是來自戰國之時,魏趙之爭。 其時,魏國勢大,魏將龐涓領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無力抵抗魏國兵鋒,便向盟國齊求救。 齊威王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心知若趙國若被魏國殲滅,那么魏國是勢力必將大增,齊國更難與之相抗。 若戰國滅亡,齊國滅亡也就不遠了。 所以,為了遏制魏國勢力的膨脹,也為了保全齊國。 齊王便派田忌率兵救趙。 田忌用軍師孫臏計,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 魏國都城被圍,迫不得已,只能急召龐涓回援。 在魏軍急匆匆的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于桂陵,趙國之圍遂解。 這一戰,為戰爭史上的經典案例,戰役又稱桂陵之戰。后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的后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在冷兵器時代,圍魏救趙一計,有很多可運用的場景。 比如,敵軍攻我城池甚急,此時,可派輕兵偷襲敵軍后隊糧草,使敵不得不回軍去救,這便起到了圍魏救趙的目的。 三十六計,第三計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 在漢末,借刀殺人一計,有經典的實例。 呂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殺案例。表面上是曹操處死的呂布,但背后真正的元兇,其實是劉備。 借刀殺人就是指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或者在不損害自己的實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劉備就是這樣利用曹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殺了呂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