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此兩物,為軍國利器。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橫渡江河,一定要遠水駐扎;敵若涉水而來,切勿在水中迎擊,而要等他們渡過一半左右時再攻擊,這樣較為有利;如果想同敵人交戰,則不要傍水而陣,以免陷于被動;要居高面陽而處;勿居下游而面迎水流,這是在江河湖汊地帶處軍的一般方法原則。 古人常說,半渡而擊之。 在敵人渡河過半之時對敵人發起攻擊,使之進退不得。 此處,李孟羲有些疑惑。 從殺傷效果來看,如果以殲滅敵軍的有聲力量為目標,敵人只要在我射程內,就應該立刻攻擊才是。 為何,非要等敵軍半渡而擊之呢。 想來想去,此處,非是指的戰術,而是戰略。 指的是,敵軍走到河中央,或是峽谷山道中央的時候,此時若發動攻擊,那么,敵軍就進退不得了。 還有,若從戰術層面來解讀半渡而擊,其實也可以。 這就射擊到了兵器技術的問題了。 在冷兵器時代,遠程武器的射程有限,哪怕是床弩之類的重型軍器,遇到長江黃河之類的大河,根本無法做到讓箭矢射到河那岸去。 所以,河半渡時,方可擊之。 攻擊提過提的太早,完全是浪費箭支。 在十八十九世紀,英夷的火槍手橫掃天下,線繩槍時代,排隊槍斃的戰術,要求不能隨意開火,當敵軍進入射程之后再開火。 在冷兵器時代,能把敵軍放進射程之后再射擊的弓弩手,其素質,也相當的高了。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第(2/3)頁